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下载 > 文学论文 >

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思想的一点认识

作者:曹琳琳 日期:2014-03-03 13:52 来源:《才智》
海军陆战学院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思想认为,生产力高度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其他一切社会的显著
特征和根本标志,是文明进步的尺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我们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理想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需要。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和谐社会思想
社会和谐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状态,是人类千百年来
梦寐以求的理想和共同追求的目标,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是在继
承与批判空想社会主义社会和谐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我们提出
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理想在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的实践需要。
一、西方思想史上的和谐社会理想
古希腊思想家普遍认为,和谐是美的极致。古代西方思想家
柏拉图提出了“理想国”的社会和谐理想,他指出,对所有阶级、
所有公民公正,就是和谐。柏拉图反对以某一阶级利益为基础的
政治,认为将某一阶级利益凌驾于其他阶级利益之上的政治是不
公正的。在批评“强权即公正”的论调时,柏拉图指出:如果少
数人凭借自然天赋的优势来压迫多数人,那么多数人也可以凭借
数量和力量的优势来压迫少数人;每一阶层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
势,“强权即公正”是一条自我毁灭的原则。[1]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指出:“惟有以中产阶级为基础才
能组成最好的政体。中产阶级(小康之家)比任何其他阶级都较
为稳定。他们既不像穷人那样希图他人的财物,他们的资产也不
像富人那么多得足以引起穷人的窥视。既不对别人抱有任何阴
谋,也不会自相残害,他们过着无所忧惧的平安生活。凡邦内中
产阶级强大,足以抗衡其他两个部分而有余,或至少要比任何其
他单独一个部分为强大——那么中产阶级在邦内占有举足轻重
的地位,其他两个相对立的部分(阶级)就谁都不能主治政权—
—这就可能组成优良的政体。所以公民们都有充分的资产,能够
过小康的生活,实在是一个城邦的无上幸福。”[2]这就是说,国
家政治必须平衡好各阶级的利益关系,让各阶级在制衡中共同执
掌国家政权,防止政权落入某一阶级之手,对其他阶级不利,导
致社会的不和谐与秩序混乱。
在西方思想发展变迁的不同历史时期,都有关于和谐的思
想,崇尚和的价值理念。这些思想到了19世纪中叶,在西欧催生
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空想社会主义者著书立说,写了很多书,
例如圣西门和傅立叶,他们就把关于未来的一种美好的社会制度
叫和谐制度,傅立叶在1803年写了《全世界的和谐》一书,指出
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弊端重重,是不可能建立和谐的,只有建立
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才能实现社会失谐。另外一个空想社会主义
者魏特林在1843年的时候写了《自由与和谐的保证》一书,也是
讲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可能保证自由,不可能保证社会的和谐,只
有用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来代替它,才能实现全体人的和谐和个人
的和谐。
空想社会主义者们不仅著书立说,有的还进行了社会实验。
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就在19世纪上半叶,带领他的信徒和儿
子到美洲进行共产主义实验。他把他的实验叫做和谐新村实验,
和谐新村实验的启动资金全部由他自己掏腰包支付,归全体信徒
公有,大家按计划在一起共同劳动,消费品实行按需分配。在这
个和谐新村里面,他主张所有的人,男女老幼都应该是平等的,
和谐的,无论是老年、中年、青年,还有少年儿童,他们都各司
其职,其乐融融,还有人们都生活在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自然
环境里面,可以说他对他的社会理想表达得非常具体,而且进行
了实验,但是结果以失败而告终。为什么承载美好理想的实验,
最后破产了呢?因为欧文的社会理想及实验,是按照一种理想的
人性设计出来的,但现实中的人性是自私的、好逸恶劳的,因此
参加共产主义实验的大部分人只愿享受、不愿吃苦,最后把欧文
的财富坐吃山空,欧文在“谁能给我一块面包”的乞讨中饥饿而
死。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试图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希
望,寄托在拿破伦的身上。他去拜见拿破伦,向拿破伦陈述社会
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建议拿破伦在法国实行社会主义改革,拿破
伦骂他是政治的疯子,并把他扫地出门。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致命弱点就在于他们不了解社会的本质,
也不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因此找不到实现和
谐社会的主体力量。但是马克思、恩格斯解决了这样一些问题,
所以我们把马克思的理论称为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是怎么解决这个从理想到现实之间的这样一
些矛盾呢?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思想的?马克思、恩格斯首先创立
了唯物史观,他们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尤其是分析
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发现了资本家
剥削工人的秘密,从而找到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一个根
源,从而也就找到了变革社会的主体力量,这样就克服了空想社
会主义者把实现和谐社会的希望,寄托于少数有钱有势的人物身
上的缺陷,从而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仅从理性原则、道德伦
理出发谴责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也纠正了他们希望统治者发善
心,甚至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和谐社会的缺陷,克服了他们仅仅
把无产阶级看做一个受苦受难的阶级,这样一个局限,从而找到
了实现社会和谐的主体力量和正确途径,这样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社会主义就从空想变成了科学。简单的说,马克思、恩格斯的社
会和谐理论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和谐社会的理想追求,又
克服和纠正了他们自身无法克服的一些缺陷。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和谐思想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
方面。第一,通过批判资本主义阐明了未来和谐社会产生的历史
必然性。经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精心准备,资产阶级革命把
个人从封建人身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成为劳动力市场上的自由
供给者,建立了商品生产占主导的资本主义社会,促进了社会生
产力快速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首先肯定资本
主义相对于封建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即“资本主义在不到一百年
的时间内,创造的生产力,超过了过去所有世纪的总和。”[3]但
资本主义社会盛行的商品、货币、资本三大拜物教,让良知、恻
隐、同情等本真的“人性”屈服于冷冰冰的“物性”: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要么“互相利用”,要么“冷若冰霜”;国与国的关系
要么“狼狈为奸,利益瓜分”,要么“敌对仇视,利益冲突”;
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只有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自然界似乎只有商
业价值,而无生态的和审美的价值,自然界遭遇前所未有的生态
灾难,人类精神的崇高感、厚重感消失了。因此,马克思把资产
阶级革命叫做片面的不彻底的政治解放,主张再来一次无产阶级
革命,实现人类解放,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真正和
解,让人们之间依靠新制度变的同情、互助与和谐。
第二,未来和谐社会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的。如果
没有生产力的发展,仅仅在贫困的基础上建立的新的、美好的东
西,肯定是不可能长久的。按照马克思的原话:“如果没有这种
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在极端贫困化的情
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
要死灰复燃。”[4]就是说,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和谐社会的物质
基础、必要前提条件。
第三,未来和谐社会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的。马克
思、恩格斯指出,要代替那种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就是这样一个联
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
发展的条件。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生产力高度发展,而且需
要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促进每一个人的自由全
面发展。为此,马克思、恩格斯主张必须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生
产力的基础上,建立起崭新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组织有计划的生
产,实行按劳分配,打破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的无政
府状态、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剥夺。这时候社会关系就发生了变
化,和谐状态才会出现,和谐社会才能真正产生。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理想在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需要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生产力高度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
展是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其他一切社会的显著特征和根本
标志,是文明进步的尺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中国共
产党从成立时候开始,就把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未来和谐社
会,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可以说,从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革
命,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整个过程都是在
为这个理想目标而奋斗。
但是,1956年中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之后,由于对马克思主
义产生教条化的理解,我们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阶段,企图在“一
穷二白”的低水平生产力基础上建立无所不包的计划经济体制,
追求所谓的“绝对公平”,最后导致了“共同贫穷”。计划经济
体制之所以搞不成功,根源在于超越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阶段,超
越了人性的发展阶段。清一色的公有制、指令性计划、分配领域
的平均主义,使企业和个人,内无动力、外无压力,造成两个大
锅饭的被动局面。由于利益分配的无差别或差别很小,公有制企
业的生机就停止了,个体的活力就消失了,生产力发展的缓慢就
不可能实现社会的和谐。
历史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必须首先把社会生产力这块“蛋糕”
做大,然后再使切“蛋糕”的规则相对公平,社会才能真正实现
和谐。由此,邓小平时代提倡“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了高
效率地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要补商
品经济充分发展这一历史性课题”。从党的十二大提出“以计划
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
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生产关系适合了我
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提升了综合国力。
邓小平的思路是对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但由于国情的复杂
性,改革开放以来,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没
有很好地兼顾公平,导致了两极分化的倾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把“效率与公平并重”,切
实解决好人民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从改革开放初期提出“效率优
先、兼顾公平”到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
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从改革开放初期提出“三大建设”
(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到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五大建设”
(再加上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集
中体现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遵循马克思的思想逻辑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执著理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马克思
主义和谐社会理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需要。
参考文献:
[1]柏拉图.理想国[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9月.
[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商务印书馆,1981年3月.
[3]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
[4]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
作者简介:
曹琳琳,女,硕士,海军陆战学院政工系讲师,研究方向:
任职教育。

 


  博深论文网( www.bosslunwen.com ),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论文发表论文投稿指导的机构。本站提供整体论文发表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国家级论文/核心论文/CN论文。
  论文投稿:bosslunwen@126.com
  咨询电话:18602588568
  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论文投稿-发表论文86099078

版权所有:博深论文网 苏ICP备06011074号
论文投稿咨询电话:18602588568,在线咨询:论文发表-论文投稿-发表论文86099078,论文投稿:bosslunwen@126.com
本站点提供如下服务:论文发表 发表论文 论文投稿 职称论文发表 学术论文发表
山东省济南市城南路213号 本网站隶属于-济南富东化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