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100081 摘要:随着大学的扩招,多数大学里存在着逃课现象。教育学界的研究者主要以量化的方法来研究大学生逃课的原因,我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采用教育人种志研究方法,对典型性的对象进行研究,从被调查者的角度来探讨逃课的原因。 关键词:大学生; 逃课; 原因; 个案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大学校园里随时都能找到逃课的学生,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有过逃课的经历。面对逃课一族,很多人批评大学生叛逆、自由、散漫。但大学生逃课的原因是什么,逃课的去向是那里。本研究采取样本研究,来探讨逃课的原因。 逃课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逃课指显性逃课。广义的逃课性逃课和隐性逃课。前苏联心理学家季亚钦科将显性逃课定义为“逃课是指学生在未请假的情况下,没有按照既定时间和地点上课的一种旷课行为。”隐性逃课是指学生按时来上课,似乎也在认真听课,但实质则“形在而神不在”,从不听老师讲课,只顾自学其它知识。这种来上课但不听课的现象,与“显性逃课”自然也有异同之分。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学生在上课时从事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心理旷课行为,如睡觉、看课外书、手机上网等。由于隐形逃课不好定性,所以此次研究使用的是显性逃课,没有将隐形逃课考虑在内。 二、研究背景 在中国社会发展进入21 世纪的今天,经济、教育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与之极不相适应的是:无论重点大学还是一般院校,学生逃学旷课现象都普遍发生,教学与管理中不断出现“力不从心”的现象。据有关调查显示,当前高校学生专业课平均逃课率在20% 左右,基础课在25% 左右,公共选修课则高于50% 以上的大学生有过逃课经历。 关于大学生为什么要逃课的研究目前在中国教育界尚不多见。我所见到的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以问卷形式研究高校本科课堂教学状态。其研究调查是由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教育统计与管理会联合武汉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7 所高校进行的,共获9766 个有效样本。这样的调查问卷属于定量研究,从研究者的角度对逃课的原因进行因素分析和预测。定量的方法对于我们从宏观的角度了解逃课的原因很有帮助,可是不能从微观角度进行深入细致的描述和分析。此外,由于定量研究不重视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关系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我们从这类报告中看不到被研究者的身影以及他们对自己行为的反省,因此也就无从判断研究的可靠性。因此我认为对逃课原因进行更为细致的解释性个案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三、研究方法 1. 抽样 我采用目的性抽样(purposeive sampling),即:根据研究目的选择有可能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样本。选取H 高校某个普通班级的一个逃课学生作为样本,此班级是该校的一个普通班级,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本班学生人数适中,且逃课的人数基本稳定。 2. 收集资料 收集资料的方法采用的是非结构式访谈、现场观察。访谈的时间每次大约半个小时,地点是由我和被访谈人商定。因为逃课的原因有很多,并且对被访谈者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不了解,所以关于为什么逃课的原因无法准确的预测,因此采取非结构式访谈。但是这个问题比较敏感,被访谈者会顾及个人自尊的原因而隐藏实情,因此我们收集的资料有可能会失真。 四、研究结果 此个案的主角王小斌是H 高校一名普通的学生,和很多学生一样,过着简单的大学生活。他在得知我要以他作为教育学人种志的研究对象时,有点不好意思,但是在我多次请求下,他最终还是答应了。在我和他的朋友接触中了解到,王小斌平时爱帮助同学。如果班上有哪个同学需要找他帮忙的,只要和他说一声就答应了。除了经常逃课外,他还算得上是一个好学生。平时的作业不会不交,只会推迟交,一般都是前一个晚上熬夜写完的。不过有的作业也不全是自己写的,存在太多的借鉴的内容。所以说,王小斌除了逃课外,在其他的方面的表现挺好的。我们也不能因为他逃课而认为他就是一个坏学生,不能只从某一个方面来评价学生。 那天我准备约王小斌出来谈谈,我就问他什么时候有时间。他说:“我一般上午没时间,我上午的时候要睡觉,一般中午或者下午吧。”说这句话的时候,他把目光转移到其他地方,可以看出, 这时他心理显得有点不好意思。我又问他:“那你一般中午和下午在哪里呢?”我准备约他去图书馆的,因为那里有隔间,比较安静,谈话比较方便。他说:“我一般都是待在寝室,玩玩游戏,看看新闻,看看电影,也没什么其他的事情要做。”“你白天睡觉,晚上一般不睡觉吗?”我好奇的问问。他说:“我一般晚上都会打游戏, 有时候在寝室打,有时候和几个好哥们去网吧包夜。”所以说王小斌逃课和他的生活作息有关系。学校的作息时间和他的生活作息时间不同,一般上午的课,特别是早上一二节课,他是不会去的。如果早上能按时起床,有可能来上课;如果早上起不来,来上课的几率就为零。 我和王小斌从大一开始就一直在一个学生组织作学生工作, 平时接触也很多。大一刚刚开始的时候,他各个方面都比较积极。我记得他那个时候专业课不逃,学习也很上进。记得有一次专业课上,老师还表扬了他写的论文了。我问:“你什么时候开始逃课的?”他说:“我大一时就开始逃课了,那个时候一般都逃公共选修课,比如说思想政治与修养、近代史纲要等。”那个时候刚刚从高中进入大学,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人把学习看得很重要,希望大学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同时,进大学以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业,每个人都希望能把专业学好,为将来打好基础。 “你第一次逃课以后,心理是什么感受?有愧疚感吗?”我本以为他会觉得自己逃课是不对的,会责怪自己的,但是他说:“逃了就逃了呗!再说了,又不是专业课,没什么感觉。”当时从他的眼神里,我看到了自责和愧疚。他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 同时也为他逃课找借口,所以才这样违心的。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逃课都被家长、老师和学生认为是不对的。所以王小斌从小就知道逃课是不对的,但是自己在大学却逃课了,他从内心里感到愧疚的。 “我记得你大一时各个方面都比较积极,那为什么现在逃课的次数越来越多呢?”当听见我这表扬他,他显得很高兴。他说“自从我不打算考研后,我就不怎么重视专业课的学习了,学习这些专业的知识对我以后就业又没有什么作用。” 综上所述,王小斌逃课的原因可能有三个:对专业不感兴趣、不打算考研、对未来的发展没有帮助,这三点都得到了他本人和同学的证实。尽管对王小斌逃课情况的了解还不是很深入,尽管我的分析还存在不少漏洞,但他所代表的大学生逃课群体无所事事的现状是我们看到的一个令人堪忧的事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