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天候育人”是高等学校育人工作新的研究方向,对“全天候育人”概念与外延的澄清有助于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不断完善高等学校育人工作的格局。 一、“全天候育人”是“四全育人”的有机组成部分 关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四全育人”工作格局,学校党委书记李佐同同志在2011 年学生工作交流会上曾经进行过精彩的论述。李佐同同志指出,“四全育人”就是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构建起一个多层次、多角度、不间断、立体化的育人工作模式。通过“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天候育人”全面服务于学生的成人与成才。 “四全育人”工作格局的根本要求就是做到“人人有责、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无时不在”,真正形成一个“学校无闲人,人人都育人;学校无闲处,处处都育人;学校无闲事,事事都育人;学校无闲时,时时都育人”的良好育人氛围,从而实现育人工作的根本目标。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天候育人四个维度之间有机结合,不可分割,互相渗透,互相支撑。在时间上、空间上、人员上、网络上形成四维一体的育人工作格局。四个维度是不可分割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天候育人是对高等学校现有的育人工作从不同维度进行的概括与总结,也是在总结基础上提出来的明确要求,更是开展育人工作的方向。从现实角度上来说,育人工作是一项整体任务,需要人、财、物,需要时间、空间和机遇才能得以顺利开展。无论是概括当前的育人工作实际,还是为未来的工作描画路径,都需要全方位进行。所以,不可把四个维度分割开,错误的认为彼此可以互相独立。 四个维度也是互相渗透,互相支撑的。开展育人工作,仅仅从一个维度深入,也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作用毕竟有限。因此一定要将全部因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其发挥作用。在育人的实际工作中也不难发现,每个因素都是依仗和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割裂四个维度的关系,偏于一项或几项,等于破坏了它们互相促进作用的发挥。 二、“全天候育人”是“全天候”性质在育人工作中的体现“全天候”原本是一个航空航天领域的专业术语,意为“在全部时间和天气状况下”,该词汇来源于英文“all-weather”,外延单指全部天气状况。中文“全天候”中的“全部时间”的内涵对应的翻译应为“all-time”,亦即“全时段”。因此可以看出,现在中文中的术语“全天候”相比原来的英文词汇内涵已经有所拓展,外延也更加广泛。 通过把航空航天术语“全天候”引入到育人工作领域,赋予了高等学校育人工作全新的观察角度。迄今为止,“全天候育人”仍没有明确的定义,通俗的理解是将其等同为“24 小时进行育人工作”,即取了全部时段进行育人工作的意义。 然而,这种定义是不全面的。从中文语境里的“全天候”这一航空航天术语本意角度看,它既包含了全时段的含义,又包含了各种天气状况的含义,表示的是所有简单天候和复杂天候的组合,内涵与外延均大于“全时段”。因此,把“全天候育人”仅仅等同于“24 小时进行育人工作”是不全面的。 这种不全面还体现在对高校育人工作性质概括的不全面上。高等学校育人工作除了具备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以及“全时段”参与的性质之外,在各种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下都要开展育人工作,也是高等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性质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进一步说明了高等学校的育人工作无论在何种条件下,无论是有利的还是不利的条件下,都要有条不紊的开展。这个特点,恰恰与“全天候”概念中的“全部天气状况”暗合。因此,完整的“全天候育人”的概念应是在各种复杂条件下24 小时开展育人工作。这个概念全面的概括了当前高等学校育人工作在时间和条件上的性质。 三、“全天候育人”是针对育人工作提出的一项全新的要求 首先高等学校要有24 小时随时开展育人工作的认识。高校开展育人工作是十分讲究时间与机遇的,全天之中任何时间都有可能成为开展育人工作的“最佳时机”。一个合格的育人工作者,如果死守着工作时间,坚持只在8 小时内开展工作,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开展好工作的。只有打破时间观念,才能有效的抓住时机,开展有效的育人工作。 其次高等学校要有在任何条件下开展育人工作的准备。如果认为只有在一帆风顺,万事俱备的情况下才能开展育人工作,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不成熟的。因为,育人工作者永远不会等到这样的“完美”机会。事实上,外部条件和内在状态总是一刻不停的在发生着变化。因此,无论外部条件和内在状态如何,都去寻找机会开展育人工作,这才是比较切合实际的工作思路。 再次高等学校要抓住时机,抓住机遇,适时开展育人工作。由于条件总是在发生变化,不利与有利之间经常换位,那么,只有随时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时刻做好准备,才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另外,如果不能保证全时段与任何条件都开展工作,就无法很好的保证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有效落实,势必降低其他维度育人工作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鲁洁.教育的原点:育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2). [2]李小蔓,李茜.走出高校教育危机重在“育人”标准的坚守[J].2013,(15). [3]杨叔子.是“育人” 非“制器”——再谈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J].200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