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稳步发展,高职院校和高职专业队伍 逐年壮大,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逐年提升。社 会各界、企事业单位越来越多的关注高职专业教学质量的好坏与 高职专业学生能力的高低,因此高职专业教育水平的提升,是高 职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是提升高职专业学生市场竞争力的关 键。 1.高职专业教学中影响教学质量的现状分析 1.1 教师之间的能力差别很大 如今,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逐年在提升,目前高职教师所 具备的能力已不能完全满足时代的发展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主 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现状:第一,一线基层授课的教师虽然有着大 量的教学经验,但随着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如果 不及时调整自己对教学发展的认识和及时的更新专业知识,就很 难与社会发展同步,很难与时代发展的节奏同步;第二,虽然学 校大量吸引了知识水平高、学历较高的优秀人才,但是因为没有 在企业实际的工作经验,虽然理论水平相对很高,却缺乏实际操 作的经验和能力,使得实践性、专业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讲授 的不够深入,不够切合实际,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第三,从 企业聘请的工程师、有经验的技师虽有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却 因没有实际的教学经历,不了解基本的教学方法,导致无法全面 的将知识讲明白,讲透彻。 1.2 教学方法相对传统,缺少创新 目前高职院校和高职专业中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缺少实践 教学的教学模式仍然被广泛使用。死板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 式和教学方法,不关注学生的成长,课程中按部就班的讲授模式 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降低了学生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2.高职专业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的对策 2.1 打造符合高职专业特点的教师队伍 教师因该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学生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主 体,师资队伍的构成,教师素质的高低,关系到教学质量提升的 成败。高职教师队伍如何加强建设,本文归纳如下:一是建立具 备双师能力的教师团队。不但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还 要鼓励教师与社会接轨,获取相关行业的资格证书,培养出符合 用人单位需求的业务能力强的具有双师资格的优秀教师。二是提 高教师全面的综合素质。教师不仅要业务好,师德也要高尚。教 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教师哪怕一点点行为举止的不规范都 会成为学生不良行为的借口。因此要全面提升教师素质,首先要 注重师德的培养,使教师成为学生心中的标杆,努力的方向。同 时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的社会,知识成几何式爆炸增长,新旧知 识更迭越来越快,知识需求量越来越大。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本专 业的前沿知识,才能跟的上时代的脚步,适应用人市场的需求。 2.2 高职专业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1)创新和改进高职专业的教学方法。创新和改进教学方 法,就要在一线的教学活动中不断的思考、不断的尝试、不断的 创新,运用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勇于创新的教学观念,运用与学 生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程的实际内 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合理的教学形式组织班级授课, 或一对一的辅导,或分组讨论等,将理论教学、现场实践教学、 多媒体教学合理利用;同时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班级的学习 特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勇于思考,大胆提问与创 新,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发挥到极致,培养学生发现并 分析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觉学习、主动思考的 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创新和主动实践的能力。 (2)完善高职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考试制度。高职专业课程 体系的设置要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要以 高职专业的学生提升职业技能为主。针对用人单位对复合型人才 的大量需求,主动调整课程设置、优化课程内容,适时的开发和 拓展新的符合社会用人需求的课程,打造符合专业特点的课程体 系,确保培养目标达到预期的良好效果。考试既是评价教学效果 的手段之一,也是改进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之一。合理的考试制 度能够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也能够让学生了解 自己学习中的出现的问题。选择适合高职专业学生的试卷题型、 考核方式、难易比例,实行教学与考试分离,制定理论成绩与实 践成绩相结合的统一有效的评分标准,形成严谨的考核监控与监 督管理机制,使考试更全面、更有效、更客观、更准确的反映学 生的学习情况,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的高低。 3.结束语 教学质量的提升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培养适应社会 的复合型应用人才是高职教学工作的目标。高职院校只有在实践 中自身不断完善、不断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师个人 的综合素质才能促进高职教育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稳定发展, 才能使高等职业教育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姜猛.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12(1). [2]刘向红.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职业教 育研究,2008,(4). [3]刘五一.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15):29-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