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国家高新区新明中心学校,浙江 宁波 315040)
摘 要:古诗文因其厚重的历史感而让我们读者与其之间有着长长的距离感。跨越千年,了解那一时代的文化,理解身处那一时代的作者的情感思想,势必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而能缩短这种距离的,只有时代背景了。因此,教学中何时安排背景知识的教学就显得很有讲究。那么,古诗文教学时,背景知识放在什么地方比较合适?课前、课中,还是课后?笔者认为:古诗文教学,背景知识介要依文而入。笔者以2012年某区初中语文优质课观摩活动为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两点心得。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背景;优质课展示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于课前导入,有利于为古诗文教学创设情景 教学辛弃疾的《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执教老师对背景知识的教学非常成功。在悠悠的古筝伴奏下,教师满含深情地介绍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以及辛弃疾悲壮的一生,营造出了浓浓的“悲愤”之氛围,为整个课堂教学奠定了主要的情感基调,创设了积极而适切的教学环境。辛弃疾悲壮的一生在悲情的音乐的衬托下,被老师深情地吟诵出来,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情绪,为教学开了一各好头。背景知识这样处理,显然比通常了解作者的基本概况和写作背景效果要好得多。遗憾的是,教师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并没有很好地利用创设的情景。 相反,该置于课前的背景知识教学,倘若放在课中或课后,不但不会为教学助力,反而会影响教学的效果。如教师在执教《湖心亭看雪》教学时,执教老师直接从题目中的“雪”字切入:既然是看雪,那么文中哪些句子在写雪呢?接下啦,引导学生读“雪文”,品“雪景”。 学生从“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等句子中品读到的是雪景的“辽阔”、“模糊”、“朦胧”等;从品读中悟得“人之笔只于天地之渺小”以及作者的超凡脱俗的品格。为了引导学生体会张岱在雪景中过表现出的孤寂和失落事实上,直接切入“雪景”教学,显得很浅淡,只是为描写雪景而描写雪景,此“雪景”其实是失了情感,失了深意的。这样的教学无疑是流于外在而失了精神内涵的。无背景之下的雪景,只是雪景而已。在任何语境下,分析雪景没有什么两样,只是写雪景的句子是这些而不是那些罢了。当教师教完“雪景”后,回头再导入背景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张岱的情思,未免走了弯路,而且效果很是一般。 二、于教学中导入,有助于文本的挖掘和主题的理解 有的古诗文教学,于教学中导入背景,有助于学生挖掘文本,理解主题。刘老师在教学《行路难》时,就是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适时切入背景知识,使得学生对每一句诗都有了较为深刻理解。如李白得意之时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悲岂是蓬蒿人”,失意之时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等诗句都引入的非常合适,为教学增色不少。 笔者在《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时,也是在教学中导入背景知识的。教学中,我从“夜游”的时间入手,引导学生细读“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这一句,并从中提出“元丰六年”进行解读,顺势导入背景知识的学习:元丰六年,即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由于将背景置于教学之中,为学生学习文本提供了积极的支撑,为后面引导学生挖掘“闲”字的内涵作了很好的铺垫。学生讨论认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至少有三层意思可以理解。其一是与张怀民月夜步游的“闲适”之闲;其二是被谪黄州“降职去权”之闲;其三是经历于宦海沉浮中所误得的“豁达”之闲。其中第二、三点理解有课前学习背景知识的功劳。 古诗文教学,背景知识要依文而教,要根据文本特点和教学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