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艺术高中,湖北 宜昌 443000) 摘 要:又到了一年中紧张的高考备考阶段,许多的学生在为自己的作文素材发愁。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要背下来,各种新闻热点的评论也不能忽视,一时之间,各种资讯,应接不暇。可是真正坐在考场里,很多时候还是搜索枯肠,那些应急的背诵似乎并不能熟练的运用了。其实我们一直守着那么多的熟悉的材料却又好像浑然不知;其实教材的素材不是同样可以在作文中出现吗?但我们的学生复习至最后却往往忽视了自己最熟悉的东西。所以我把我们的教材按以下方面梳理,希望在考试中可以自如运用。 关键词:文本;高考作文;素材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家国情怀 我们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 1、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烛之武是块“金子”,年轻时精力旺盛,才华横溢,但一直被埋没。到了晚年,国难当头,才被委以重任。他出使秦军,不辱使命,成功劝退秦军,尽显外交才能。 2、隐私愤,识大体,明大义,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烛之武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得不到重用,难免流露出委屈和不满,但他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妄自菲薄。在国家危急之时,“今老矣”的他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只身前往敌军,义无反顾,表现了崇高的爱国精神。 3、千里马需要伯乐的发现和扶持 这个伯乐就是佚之狐,千里马就是烛之武。如果没有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充分认识和极力举荐,烛之武纵有天大的才华也没有施展的机会,其结果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荆轲刺秦》 荆轲具有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返”,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却拼死一搏,其英雄气概值得称道。“身被八创”,“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作者把荆轲勇敢无畏、视死如归的英雄行为写得绘声绘色,激荡人心。 荆轲失败了,但他自我牺牲、反抗强暴的侠义精神可歌可泣。荆轲一名,永载史册,万古流芳。 二、爱在人间 在小说《山羊兹拉特》中,爱是双向的。作者通过勒文家想卖山羊兹拉特到最终把山羊兹拉特当作一个家庭成员的故事,描摹出人与动物间有可能恒久存在的亲情状态,可以超越任何时代与窘迫,成为一个物质匮乏的世界里人与动物之间永远温情的慰藉。 《礼拜二午睡时刻》中通过一对母女去祭拜被当作小偷打死的亲人的经过,向我们展示出了母爱的执着以及神父的宽容,进一步揭示了人性中那固有的真爱。巴尔扎克曾说:“母亲的心是一个深渊,在她的最深处你总会得到宽恕。”神父在这坚强隐忍的母亲面前也汗颜了,母亲战胜了道德,这种感情超越时空,一个被人唾弃的小偷,在他们的母亲那找到了尊严,只有漫无边际的母爱才使她面对道德舆论的时候依然一如既往的表现自己的母爱。 《陈情表》中一个很悲惨的故事,作者用非常精炼的文字来叙说。中间的很多内容是需要靠我们的想象去补充的。一个孤弱可怜的孩子,没爹没娘,在几乎绝望的岁月里。“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这八个字中有多少内涵。你大可以用想象去填补那“孤苦伶仃”的细节吧。 三、理性思辨 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说,苏轼认为物与人都是既变又不变的;从取与不取的角度来说,取的是眼前的清风明月这些自然美景、不取的是与自己暂时无缘的功名利禄和荣华富贵。学生还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真切地感受到苏轼能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分析问题,并使他走出悲情,而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分析问题就是一种理性的思辩。 “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这段话是已入选为国家优秀经典剧目《班昭》中的一段精彩台词。它同样可以用来概括苏轼在黄州期间那段苦难而又不平凡的经历。 四、历史反思 我们以《小狗包弟》为例:巴金在文中记述了小狗包弟的种种可爱,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条日本种黄色小狗,作着揖向我讨糖吃。然而,这一条可爱的小狗却因“文革”的浩劫与巴金为求保全的愿望而被送上了解剖台。巴金背上了良心的重债,他拷问自己,他不安地想念包弟。他说:“我明明记得自己曾经由人变兽,有人告诉我这不过是十年一梦。”在别人以十年一梦为借口醒来后若无其事地生活时,巴金却选择了铭记,铭记自己曾经由人变兽,为自己的过错埋单。他毫不留情地撕开自己的心脏,剖析自己的内心。我不禁问:世间几人能如此?在自私过后反思忏悔,在错误之后自我剖析?巴金做到了。他是中国最痛苦的老人,他曾说:“长寿对他是一种惩罚”,但是他却比这世间所有自私着快乐的人活得有意义。他的良心还在,他的文字与爱同在,与良心同在。 《伶官传序》中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以其所以失天下的原因,“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多么精炼的概括。 五、自然之美 秋本是个平常的季节,但秋风萧瑟、秋叶飘零的凄清景象容易引发游子、思妇、久戍不归的征人等敏感人群的感喟,引发他们思归、怀乡、叹逝、伤生等等的情愫,于是,秋叶、秋花、秋声等自然景观就作为一种悲的意象被固定在古诗文中,悲秋作为一种文化的因子积淀在中华文化的河流之中。在此可以对这一主题进行一次梳理(包括古代的诗歌散文)。 如何让学生在考试中会想到我们的教材呢?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入手:首先,我们在回顾这些名家名篇的时候,可以多给学生讲讲这些人物的相关事件,拓宽学生的视野,也可以在较为单调的复习中增加一点新意和活力。第二,我们可以给学生多看看高考的优秀习作(特指那些由课文内容入题的范文),这样也可以给他们一些启发和思考。以上只是我对课文中的部分内容做的一个大致的分类及如何在这个分类中展开,其实我们给学生这样一种思路以后,可以让学生尝试按自己的意愿来分类编排,这是对教材的一次重新熟悉,也是对教材的合理利用。让学生觉得学了的课文现在终于可以派上用场了,而不是在复习时远离书本,重新去背诵那么多的所谓的“有用的素材”。只要吃深吃透教材,我们大有文章可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