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学校,江苏 苏州 215021) 摘 要:课题组研究的理想课堂提出融参与性、愉悦性和实效性于一体的“三性”语文课堂,文章介绍了对“三性”语文课堂的认识,“三性”语文课堂教学的学习模式以及对“三性”语文课堂教学的三点反思,有一定的研究借鉴价值。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三性”;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们课题组研究的理想课堂指“三性”语文课堂,即语文课堂追求参与性、愉悦性和实效性,我们主要从“情感”“能力”“价值”三个纬度来构筑课堂,同时还关注课堂的“三态”,即学生的行为状态、思维状态、文化状态。行为状态是指学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状态,它是对学生行为的研究;思维状态是关注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是否处于积极的、活跃的状态,它是思维发展的视角来研究的;文化状态是指学生日常生活、文化和特有文化所处的状态,生活包括会做事和会与他人相处生活的两个方面。我们构建的三性语文课堂融参与性、愉悦性和实效性于一体(详见下表)。
(一)参与性是“理想课堂”的前提 语文课堂要真正实现参与性,教师必须树立课堂属于学生的意识。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想当主角,不想退出“讲”的舞台,那么学生只能是主讲教师的陪衬,要实现学生的“参与性”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如果课堂不让学生参与,那么国家可以组织一批特级教师,把课录好,上课就放特级教师的录像,这样既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又能对文本讲得透,国家就没有必要在每个班安排一名教师。可见学生应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学生的参与,应是思维的真正活跃。看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应考查学生是否全身心地融入课堂,甚至忘记时间的存在,只想对文本中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探究合理的答案,他们会在参与中寻求与同伴的合作,而不指望老师的讲解。学生的真正参与是“理想课堂”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二)愉悦性是“理想课堂”的飞跃 有了学生的参与这一前提,教师还应让学生开开心心地参与。要实现学生愉悦参与教师必须在课前精心备课,吃透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或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愉悦参与的特征是: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舒展灵魂的空间,是师生焕发生命活力的阵地。在学生愉悦参与的过程中,无处不见鲜活的生命在律动、在交融、在成长,无处不见活灵的智慧在闪现、在流动、在焕发异彩。这样的课堂较仅仅热闹非凡的课堂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 (三)实效性是“理想课堂”的核心 “实效性”一般指教师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全面发展,并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效性”不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也不可以凭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多少来衡量。 追求语文课堂策略实施的“效果”,提高既定目标达成的“效率”,赢得师生共同成长的“效益”是理想课堂的宗旨,可见实效性是实现“理想课堂”必须具备的最硬性的条件。 二、“三性”语文课堂教学的学习模式 我们课题组探索出的“四环三程交互性学习模式”的第一过程是学生自己先研究文本,提出自己最困惑的问题;第二过程为教师研究文本及学生困惑,简化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难点,精心设计三至四个关键问题,这几个问题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能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实现课堂的实效性;第三过程是学生作为主体进行课堂探究。 因课堂的问题都是学生最困惑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课堂上他们需要四个环节的磨合:倾听他人的思考结果——分析他人的理解——发表与其不同的观点——达成对问题的共识。教师只在课堂上起引导、点拨作用。 这种交互性学习模式课堂效率高,课前就剔除了那些学生已经理解,不需掌握的知识,课堂上解决的问题是经过教师归纳和充分准备的问题,或是学生自己提出的最困惑或最感兴趣的问题,这一教学模式既符合语文教学自身规律,又与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目标一致,使学生感到自己有价值,被尊重且与他人有联系,同时真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提高了学生的各种能力。 在实施交互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尝试采用分层递进教学策略,我们通过对学生的异质或同质编组,实施分层合作、分层探究、分层教学、分层练习等,以实现面向全体学生,促使人人成功。 三、“三性”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 我们课题组经过几年的摸索实践,体会到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转变角色,确立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马赫穆托夫的“问题教学”主张为学生提供了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教师可采用多种途径促进“三性”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 (一)切合学生实际的课堂提问是实施“三性”语文课堂教学的奠基石 为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参与性、愉悦性和实效性,我们寻找出了一个突破口,即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教师应首先吃透教材,钻研教材,选择好的切入点,精心设计三至四个能统领全篇的问题,课上发动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只进行精要的点拨,把一节课的绝大多数时间还给学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培养学生在上课前提出问题的做法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问题策略,上课前教师先请学生在问题本上提出2—3个最困惑或最感兴趣的问题,然后教师归纳学生的问题,加以概括、提炼,结合教学目标加以选择,确定课堂让学生解决的问题,教师课前预先做好引导的准备,或适时点拨,或让孩子们合作解决,这样就避免了课堂上的盲目性,增加了课堂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能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为“三性”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采用“头脑风暴”式讨论是实施“三性”语文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我们课题组发现,采用“头脑风暴”式小组讨论在“三性”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中效果显著。 我们采用“头脑风暴”式讨论的流程是,四人一组,每个学生先同本小组成员分享自己提出的问题和解决的成果,并请大家互相纠正、补充,然后选出组内认为最有价值或还未解决的一个问题,小组合作尝试解决困惑,推选发言代表,准备全班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抓住时机对一些小组进行指导,有针对性地指出存在的问题。在讨论交流过程中,课堂若出现学生短暂的思路不畅的僵局需要教师给予点拨,促进学生的探究走向“柳暗花明”并且最终达成共识。 小组同学互相交流、合作的过程,既能锻炼学生听、说、读等能力,当小组代表交流时,学生们更能享受到构建新知的乐趣。这种“头脑风暴”式小组讨论促进了自主性、愉悦性和实效性课堂教学的实施及生成,其催化作用不容低估。 (三)促进学生发展的各种策略是实施“三性”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动机 我们课题组在对“三性”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探索研究的过程中,摸索出了“以目标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目的、以问题为线索”的问题教学策略,以删改法赏语言运用之妙、朗读法悟内涵表达之切、训练法促实际运用之能、积累法催知能转换之技等多种“一课一得”的简化目标策略,“问答法”、“删改法”、“朗读法”和“留白法”等多种品味语言的学法指导策略以及同题异构、一课三研、同题材研究等多种课型融合的教学反思策略等,这些促进学生发展的各种策略的实施,就如同汽车升级了新型、节能的发动机,加速了“三性”语文课堂教学实施的速度,提高了“三性”语文课堂教学生成的效果,实现了“三性”语文课堂教学达成的效益。 “三性”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索研究,实践了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教学思想,是对理想课堂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对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洪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4. 基金项目:文章为课题研究成果,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新教育理论的实践及推广研究》子课题《“三性”语文课堂研究》课题反思论文(编号为XJYR014)。 个人简介:胡春燕,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全国中语优秀教师,教改新星,优秀实验教师,四项全能优秀教师及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山东省教学能手,苏州市名教师,苏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