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课改标准当中,明确要求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时候,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还需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然而,要想让学生拥有这些能力和水平,该从哪里下手呢?我想,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地把研究性学习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而所谓研究性学习,指的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方式,因此,想要让研究性学习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运用,最好的场地则是我们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首先要从学生出发 时代的发展为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注入了新的内涵:互相尊重、民主平等、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教师应该是“指挥”,与学生共同奏出优美的旋律;教师应该是“热线”,让学生永远感到鲜活与新颖;教师应该是“配角”;把学生衬托得光彩照人;教师应该是“导游”,引导学生探幽发微,欣赏险峰的无限风光;教师应该是“场上队长”,身先士卒,与队友共同拼搏,在比赛结束后,把队友——我们的学生,高高的抛向空中……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充分的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只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将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式教学,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创造型的教师应该能够帮助学生在自主研究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应对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个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 二、 营造学习氛围,带动学习气氛 只有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和疑问,其思维才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从而产生研究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思考,对课文做出较为深刻甚至是独到的评判。比如当老师讲到一个既不简单也不难的问题的时候,会很自然地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兴趣盎然地深究其名的来源,在此基础上,教师顺势利导地让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也解决了本文的教学难点。由此可见,激疑激趣的疑问,会诱发学生研究的欲望,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当然,要上好一节语文课,要使课堂始终处在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之中,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够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使课堂在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之中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乃至创造能力。比如在教授《变色龙》一文的时候,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 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老师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师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 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地过程中,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很容易地就解决了。 三、设计新颖多样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我们的教学形式需要不时的进行换新,而不能几十年如一日的似一潭死水,我们教师要不断的在我们的园地里注入活水,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而又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如果我们能变换教学方式,拓展教学空间,这样的课一定会赢得学生的喜欢。 比如在教学《鸿门宴》一文的时候,老师可以摒弃传统的一课一讲的方式,而采取单元教学法。印着《高祖本纪》、《项羽本纪·巨鹿之战》、李清照《夏日绝句》、杜牧的《乌江亭》等。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质疑解惑,归纳整理文言常识,然后教师让学生将课文改编成历史小话剧,课后指导话剧小组排练。在做好以上这些准备后,话剧小组演出,同学评说分析。完全可以断定,一旦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他们的智慧和才能是无法估量的。而作为教师,也要不断钻研教材关注学生,不断更新教法,我们的课堂教学必将常教常新。 四、以小作文为依托,形成"研究性学习"的结果 语文研究性学习主要是重在过程,以及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这一学习过程不在于学生观点是否新颖,见解是否独特,而是在于研究性学习过程所体验到的学习乐趣,在于对课文深入理解领会后的倾吐表达,而这也正是大纲所要求的。因此,在进行完课堂讨论或者是课堂辩论后,我常常会要求学生把他们讨论、辩论的结果、心得写成小论文或者是读后感,或者是就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的某一点写出自己的认识。有的时候还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改写、缩写、扩写等等,以练为主,成文即可,不作过高要求,以此来培养他们的研究意识和写作能力。在小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还要求他们做到行文规范,所引用材料都必须标明出处,在文后注释;另外要符合逻辑,观点鲜明,论据充分不空发议论。以此养成研究的习惯,培养研究的能力。 综上所述,学生在学习中合理的运用研究性学习思维,这样不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而且同时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让他们有极大的学习热情。从而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深入理解文章的涵义,让学生解决自己的疑难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获取欢乐,同时提高了学生自己的文学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陈玉琨.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黄书光.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