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现实的阅读教学中,很多老师忽视了整体感知的重要性。他们要么把整体感知演绎为千篇一律的“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要么干脆跳过,直接按部就班地从文章的第一段入手,或者天马行空地深入对文章的分析。由于学生缺乏感知的激情,缺少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在听课时就无法做到思维前后贯通,所以只能被老师牵着鼻子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团团转。一堂课下来,学生昏昏沉沉茫茫然然,所得的知识支离破碎,如散沙一盘。更不用说在更深的层次上去体味文章的艺术特色及其思想内涵了。那么,教师该怎样引导学生来整体感知文本呢?这就要求我们在读透课文的基础上着眼主旨,选好角度,巧妙切入。 关键词:角度;切入;感知;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教师读透课文是前提。如果教师自己都做不到读透课文,也就无法找到最佳切入点,更不用说设计巧妙的问题引导学生了。 诗言志,文陈情。这情志就是文章的主旨。文章的内容也好,情节也罢,一切的安排都是为更好地表达主旨服务的。基于此,对文章整体感知的设计就要着眼于主旨,不可偏离。 要选好角度就要结合文章特点,是因为文体不同,文章特点不同,感知题的设计也应有所不同。比如,小说突出情节、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设计时不妨从概括情节、感知人物形象入手;说明文说明对象明确、结构句较明显,就不妨从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寻找结构句入手;散文往往有明显的情感句、主旨句,不妨从标出情感句、主旨句入手;议论文观点明确,可以从观点句开始等等。 下面就整体感知的角度与切入方法做一点探讨。 角度一:从文题入手。文题,即文章的标题。如果说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那么,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透过它,我们可以粗略感知文章的内容、感情倾向、甚至线索等等。因此,在设计整体感知题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标题的设疑、分析、猜测,设想一下作者为什么这样说,会写些什么,会怎么写,从而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 方法一:文题设疑法。即针对文章的标题直接提问的方法。如《桥之美》一文,就可直接针对文题提问:在画家吴冠中的眼中,桥美在何处?速读课文,划出表明作者认为桥之美原因的句子。再如《再塑生命》一课可这样设置疑问:看到文章的标题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学生可能会说:谁再塑生命?怎样再塑生命的?)请大家默读课文,试着从文中寻找答案。 方法二:文题猜想法。即针对文章的标题猜一猜作者会写些什么,会怎么写的感知方法。学习《最后一课》时就可采用这种方式。“请同学们根据文章标题,猜猜看,文章大概会写些什么内容?” 方法三:改换文题法。即试着给文章换个名字的方法。这种方法既可以考察学生对文章内容、主旨的把握,又能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更能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如《台阶》一文就可这样设计感知题:默读课文,请你重新给课文拟一个标题并稍作解释。 方法四:添加修饰语法。一些文章,标题本身虽然表明了要说明或描写的对象,但说明对象的特征,描写对象的特点从标题上却看不出来。采用在说明或描写对象前添加修饰语的方法,就能起到整体感知课文的作用。如《老王》一课就可采用这种方式。速读课文,感受老王这一人物形象,在文章的标题前添加一些修饰语,并对添加内容稍作解释。 当然,一些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也可采用这种感知方法。 角度二:从内容入手。 方法一: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如:《最后一课》、《荷花淀》等。 方法二:概括各部分内容。如《云南的歌会》。感知题可设计为:默读课文,说一说课文写了哪几种不同场合、不同形式的歌会? 角度三:从情节入手。很多小说有着曲折的情节,由此入手,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层次清晰地感知故事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方法:概括文章的情节。如小说《喂,出来》可从情节方面设计感知题:默读课文,试围绕文中的黑洞,分别用一个词概括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角度四:从关键句入手。 方法:勾画关键句法。 课文中总有一些语句,或者能标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或者在写人叙事状物方面富于表现力,或者含义深长,耐人寻味,或者最能表现作者的情意,这样的语句,我们称之为关键句。在阅读时,如能引导学生注意这些句子,将能使他们迅速把握文章的内容、结构、主旨。 (一)结构句。很多文章有比较明显的总领句、过渡句等标明文章结构的句子。初读文章时不妨让学生划出来,以便迅速把握文章内容,了解文章结构。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感知题就可依此设计为:浏览课文,划出标明文章结构、内容的句子。想一想,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二)文眼句。一些散文中常常有表明或暗示文章主旨的关键句子,找出它们,便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思想情感。如《珍珠鸟》,可以这样设计整体感知:朗读课文,划出文中表明文章主旨的句子。 (三)情感句。在一些散文中,人物的情感随着事情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注意这些表明情感变化的句子也就基本上把握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可以这样设计整体感知:浏览课文,标出表明作者对阿长思想感情变化的句子。说一说,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角度五:从线索入手。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正是靠着线索,作者把众多材料连缀在一起,组成了一个艺术的整体。因此,把握住线索,就可以把握住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主要内容。 方法:围绕线索概括内容。如《端午的鸭蛋》一文,就可这样设计整体感知:速读课文,说一说作者围绕“端午的鸭蛋”依次写了哪些内容。 角度六:从阅读感受入手。一些文章感情浓郁,流露出作者强烈的爱憎,我们不妨从阅读感受入手来设计感知题。 方法:说感受。如《春酒》一文就可如此设计:用心朗读课文,说一说你从文中感受到了什么? 当然,整体感知的角度和方法还有很多,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在每一条通向“罗马”的路上都须注意一条,不能给学生设置阅读障碍。否则,就会导致课堂气氛沉闷,不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尽管通向成功的路上困难重重,但是,如果我们多花一点时间与精力,就能给学生阅读文章找到一个切入点,打开一个缺口,提供一种思路,就能教会学生一种阅读的方法与技巧,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