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经营管理学院 北京 100026 摘要:国家的宏观政策使我国的职业教育迎来了历史发展机遇,论文根据现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遇到“关注宏观、缺乏微观”的现实问题, 提出基于项目的校企业合作实施模式,该模式由教师牵头进行专业群建设,论文结合移动通信专业对实施模式中的具体步骤进行了分解,并指出了实施模式的注意事项及实施效果。 关键词:校企合作 专业群 实施模式 2014 年6 月23 至24 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讲话中强调“职业教育大有可为,也应当大有作为。要走校企结合、产结融合、突出实战和应用的办学路子”,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讲话中指出“要密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形成长效机制”。这些讲话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必须要长期坚持的改革方向之一。 高职,既有高等教育的含义,又含有职业教育的含义。高职院校的目的就是为广大学生提供进入高等学校学习并掌握就业技能的机会,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从1980 年开始,发展到现在已有30 多年了,据统计,2013 年,全国共有职业院校1.36 万所,年招生1016.72 万人,在校生2933.83 万人。其中,中职1.23 万所,在校生1960.19 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的44.48%; 高职1321 所,在校生973.64 万人,占高等教育的39.45%。职业教育从起步到发展到壮大,经历了多次改革。从办学起, 就是为应对解决应用型人才紧缺而建立的,期间经过不断摸索改革,进行有效的校企合作,到2006 年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很受学生欢迎。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学生的就业压力变大,现在能够找到的校企合作单位也日趋困难,出现了实习单位难找、实习需要收取费用。原来的校企合作方式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目前的就业形势对高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校企合作强调行业企业参与办学共同培养人才,合作双方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合作办学、合作就业。由于合作对象提供的合作内容很难满足与适应学校不同专业面向不同行业和职业岗位群的需要,合作内容则更多地是停留在宏观层面,很难将校企双方的合作深入到专业微观层面;比如部分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把企业的人请过来坐一坐,聊一聊,称之为校企合作,与学生第三年实习时比较集中的公司签订相关协议,称之为校企合作, 请一些企业的教师来校讲课,称之为校企合作,学校给企业一部分合作费用,由企业负责学生第三年的实训实习就业,称之为校企合作,这些合作尽管有校企合作的形,但缺少校企合作的神。真正的校企合作企业必须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深入到微观层面,从招生到教学再到就业,把为国家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合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另外,校企合作机制不稳定,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很难深化与深入。因此,如何构建更加有效的合作机制?真正把校企合作从形式走向实质?从表面走向深入?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校企合作的初衷是双赢,但目前却出现了学生找不到企业, 企业不愿意接收实习学生;企业找不到合适的实习学生。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学校培养的学生不能够满足企业的要求;二是学校没有经费提供给学生。也就是说学校没有找到与企业岗位相匹配的专业训练,究其原因是因为学校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相脱离。 解决办法是:一定要有一种模式,打造一个专业群,形成一个团队,让团队中的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专长。让学生的实习能够给企业带来利润,而不仅仅是让企业为学生提供一个实验基地。也就是我们要从企业出发,经过学校,再回到企业这样一个循环过程,我们从终点出发,经过学校这个过程再回到企业这个终点,我们以企业为指导,以岗位为目标,就一定能培养出适合企业的学生。我们的学生就不会那么被动,就不再需要由学生去找工作,而是工作在急需等待学生。 我们都知道现在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专业人才,即需要专业知识广的人才,所以每个教师要对适合本专业的企业工作岗位分析分解,得知能够胜任该工作岗位需要哪些技能,需要哪些课程做准备,以这个为线,形成一个专业体系。同理,其他专业的教师也做类似的工作后,形成另外一个专业体系,这样将这几个小的专业体系进行取并集后,形成一个交叉学科的专业群。如图1 所示,要完成这个工作需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我们要找到适合学生的工作岗位。由于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应用方向把握不够,因而,一下子让其自己找到适合自己工作岗位,不太容易,就算找到了,一下子胜任工作也是不太现实的。这就需要老师的帮助,由教师去找适合本专业的企业工作岗位。 其次,对岗位进行深入的分析分解,为建立专业群打下坚实基础。教师找到合适的岗位后,可以接一些项目,对项目中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分解,得出要完成这些项目需要哪些主要的专业知识和具备的一些非专业但必须具备的素质知识,然后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完成项目,待学生具有相关项目开发经验后,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接续项目。让具有专长的学生分担一些子项目,从而达到帮助学生进行实践实习的目的。同时教师对项目中需要但本专业的学生没开设的相关课程进行整理,分析该专业体系课程的欠缺。 第三,专业课程的增补,为专业群的建设打好根基。完成了对岗位的分析分解,并且对自己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进行相应的整理后,要进行查缺补漏。对本专业欠缺,但其他专业开设的课程, 可以进行课程调解;对本专业欠缺,但群中其他专业没有开设的课程进行增补。 第四,打造专业方向不同,但又紧密联系的专业群体。一个专业群中的各个专业,都通过分析分解后,进行一个取并集,各个专业名称看似独立,但又是一个联系紧密的专业群体。学生既是有特色、有专长的学生,同时又是一个多面手。 最后,带动学生进行实践。一个优秀的专业群必将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专业人才,教师将接收的项目分配给学生完成,这样一方面,学生能够真正为企业做事,给企业带来收益,实现社会价值;另一方面,学生实习就业找到了出路,能够学有所用,体现个人价值。 下面以移动通信专业为例,来说明这种基于项目的校企合作实施模式。 第一步,移动通信专业的教师分析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的岗位。然后利用自己的经验及社会阅历寻找一些公司,并且承担一些项目。比如华为、中兴、移动、联通。可以是开发、测试方向也可以是运维方向,还可以是营销、服务方向。 第二步,对这些岗位进行深入分析,比如做手机开发、测试工作的,就需要学生不仅要有手机终端的理论知识,还需要一些语言基础,比如C 语言、JAVA、Matalab 等。做运维工作的,就需要对移动通信网及计算机网络知识较为熟悉,了解计算机网络与移动通信网的区别及关系。做手机营销工作的就需要既对手机应用性能熟悉,又要掌握一些营销策略。做服务工作的,既要了解通信行业的一些基本业务也要熟悉服务工作的规范素质,比如一些礼仪、服务规范等。通过教师带动学生做这些具有相对综合性的项目,使学生的目标明确,不仅要熟悉本专业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学会项目的操作流程及规范,以及一定的文档规范意识。通过完成项目,达到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及业务素质,为真正投入实际工作打好基础。 第三步,对各个小专业群进行查缺补漏。我们可以看到移动通信需要的知识比较广泛,这些知识形成了移动通信这个专业小群;同理,计算机软件开发以及计算机网络等也都会形成各自的专业小群。同时,移动通信与计算机专业的交叉学科比较多,联系比较紧密,这就为形成一个大的计算机专业群打下了基础。对各个专业群所开的科目进行查缺补漏,以移动通信专业为例,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服务的素质课程。 第四步。打造专业方向不同,但又紧密联系的专业群体。通过对移动通信专业所需知识与计算机各专业的分析之后,会发现有很多课程相似甚至相同的课程,通过取并集,形成一个涵盖移动通信、计算机软件开发、计算机应用、商务、服务于一体的高质量、高素质的专业群。 第五步,在专业群的环境下,教师的教学效率和质量都会有大的提高,学生的知识既有重点,又很全面,更能适应现代社会对高素质、全面发展型人才的需求。 按照从企业到专业群再到学校的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专业群建设具有以下几个优势:第一,学生在工作的同时,获得一些报酬,激发学生学习工作热情;第二,学生确实能给企业带来效益, 为企业做出贡献,企业需要我们的学生;第三,可以减轻学生实习给学校带来的实习费用压力,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面的互利。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实现就业。而“校企合作”是学生就业的第一步,要想培养出一批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高职学生, 就必须有一个坚实的专业群为学生的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邱春荣, 邓文达, 王湘渝. 计算机专业群“工学结合”实施模型研究[J]. 职业教育研究,2009(4). [2] 王忠孝, 林泉. 对高职院校专业及专业群建设的思考[J]. 北方经贸, 2011(12). [3] 孙云志, 何玉宏. 关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的调查和研究[J]. 教育与职业, 2011(30). [4] 胡春艳, 朱莉莉. 高职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存在问题及对策[J]. 中国心通信, 2013(12). [5] 张国泉, 杨海娟. 高职计算机专业建设与改革路径探析[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5). (基金项目: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资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