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是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B-5106-12-0144。 摘要:新时期背景下,以文化交流为平台,中国不论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都可以抓住很好的发展机遇。现阶段,我国与日本的交流 多局限于政府层面或政府出面鼓励的民间交流,自发性民间交流组织少,且一部分民间交流的范围较窄、影响层面具有局限性、波动 性较大。本文通过中日双方茶文化对比,引述出中日文化交流基础的广泛性,并以教育模式交流为切入点,以新的视角看待中日文化 交流。倡导新时期背景下中日双方可以通过文化交流与对话,摒弃狭隘的文化本位主义,以更加明智的、和平的方式,和更加开放的、 发展的眼光去解决摩擦与争端。 关键词:中日发展;中日茶道对比;文化交流;教育模式;文化认同感 1.中日共同发展前景与文化交流的探析 在亚太地区的大国关系中,最近备受关注的就是我国与日本 之间的问题。可以说我国不论是在经济还是文化方面,都与日本 有着密切的联系。在2011 年1 月至9 月期间,日本与中国双边 贸易额达到2548.9 亿美元,增长17.4%。其中,日本对中国出口 1212.7 亿美元,增长13.6%;日本自中国进口1336.2 亿美元,增 长21.2%。中国作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 最大的进口来源地。然而在2012 年,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日 本已经下降为我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其中我国对日本出口仅增 长了2.3%,自日本的进口则下降了8.6% [1],而与此同时,包括 各种民间交流项目在内,延期或者搁置的并不在少数。不得不说 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对于文化交流来说有着深刻的影响。 通过文化交流,我们可以认识到与以往不同的日本,抛开狭隘的 历史观,以一种开放的、新型的态度去观察中日两国关系。更可 以帮助我国在新时期里抓住良好的发展机遇,借鉴先进的发展经 验,在日本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认真分析 日本经济发展误区并“防微杜渐”。通过文化交流,不仅旨在加 强两国政府层面的互动,创造良好的政治氛围。更加可以在推动 民间交流的过中程中加深两国情谊,不管是对于缓和我国过激的 民族情绪,还是对于拔除日本右翼极端份子试图复辟军国主义的 根基,都是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的。 从社会现状来看,我国和日本很难通过良好的交流将其转化 为彼此的发展机遇,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彼此间的国民缺乏一 种文化认同感。中日间的交流大多局限于政府层面或是由政府出 面组织鼓励的民间交流,且民间交流的范围窄、影响层面小、波 动性大。这种缺乏文化认同感的现象间接造成中日间的互信问 题,对于中国来说,这不仅局限了我国在亚太地区的发展机遇, 不利于缓和中日间的利益冲突,而且很有可能造成民众的过激情 绪,不利于稳定我国国内稳定和谐。从长远方向进行考虑,以加 速中日间政府层面的对话交流为主线,并在民间开展以文化为载 体的一系列活动,对于加强两国人民的沟通与理解,并推动中日 关系走向健康稳定是非常有益处的。 2.中日文化交流与对比研究 2.1 渊源的中日文化交流史 就中日交流来看,可以说在历史长河中是有源可溯的。中日 早在隋朝时期就进行过文化交流,从公元607 年日本开始遣隋, 到618 年唐灭隋时,日本共派出四次遣隋使。据中日文献记载, 日本曾正式派出遣唐使团到达中国的十三次,使团人数,多近六 百人,少不下百余人[2]。在汉唐时期这种交流活动则更加频繁, 甚至可以说现今日本很多文化习俗,都受到了中国汉唐文化很大 的影响。在这种不断地交流与创变中,日本文化吸收了较多的中 国元素,并加以转化为其独具一格的文化底蕴和精神能量。以茶 文化为例,中国是最早开始种茶的国家,并且孕育了博大精深的 茶文化,而在中日交流过程中,茶作为一种珍贵的舶来品传入了 日本列岛。在逐渐传播的过程中,日本发展出一种有别于中国茶 艺的独特的茶道精神,即以“和、敬、清、寂”四字为要旨的日 本茶道,区别于中国茶文化渗透进千家万户的这一特点,日本茶 道则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就茶文化来说,中日两国有着共同的 文化情绪,所以以“茶”作为双方文化认同的切入点,是有很高 的研究价值的。 2.2 中日茶文化影射下的大文化差异 以“茶”为中心,放眼中日文化,可以发现这样的特点,中 日茶习俗的差异几乎可以全部隐射进入中日间大文化的差异。中 国可以说是一个传统的礼仪之邦,但是这种礼仪和拘束在历史的 演进中,似乎到了现代中国后开始将这种拘谨感慢慢变淡。或者 可以说,中华文化几乎在漫长的融合演变后,变得可以使一些看 起来似乎很矛盾的文化特征以一种奇妙的和谐的方式共存。例 如,中国人重礼仪却不拘泥形式,甚至可以雅俗共赏。这在中国 的茶文化中可以看出,中国茶类丰富,可以说“茶”在国人心中 有着非常高的地位,而茶在饮料中享有的较高的地位,却并没有 反映在饮茶人群的阶级上,饮茶可以出现在高档宴席也可以出现 在街头的小茶馆。而日本国,与在华日本国民的交流中了解到的 情况来说,大和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纪律性和集体性的民族,他 们对于纪律的认真程度可以说几乎超过了世界上其它的任何民 族。而这其中的根本因素是因为日本高度崇尚武士精神,与中国 古代统治者崇尚儒家的“礼”学不同,日本统治者大多是在战乱 中通过武力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而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也就形成 了严格遵守纪律和原则的民族个性。这种民族个性,也反映到了 日本的重要文化——茶道之中,在茶室里,要严格遵循相应的礼 仪规范,包括泡茶在内,每一步骤都有严格的要求。相对于中国 茶艺的热闹轻松,日本茶道则给人一种细致和严谨之感。 2.3 中国国民的他国文化认同感 以茶道这种两国间有着共同根基的文化雅事而言,不得不说 在不同历史背景下培育出的特色文化都有着其独有的文化韵味。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文化交流都将会是一帆风顺,也不是所有的文 化交流都可以在这种文化碰撞当中获得发展机遇,这在很大程度 上取决于国民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接受度,换句话说,就是对于 别国文化的认同度。那么,我们该如何加强两国之间的文化认同 感呢?又如何把握住“度”的原则,而不会因为生硬的灌输造成 适得其反的结果呢? 为了研究这一问题,笔者分别在在校大学生和步入工作5 年 及以上的社会工作者中发放了一份问卷调查。通过研究发现,在 校大学生当中,对于不同文化能够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接受的, 从事外国语言学习或者是国际政治学习的同学占有最高的比例。 3.文化交流下的教育模式交流 3.1 教育对话的可行性 在中日交流过程当中,想要打破目前的瓶颈状态,或者说加 深两国的友谊和互信,可以从教育模式作为入手点进行中日文化 间的经验交流。首先,区别于政治、经济,教育上的文化交流可 能会造成的摩擦小,而且学生的文化接受程度较高,是带动全社 会抛开狭隘的历史观并以和平发展的眼光看待中日关系的积极 能量。由教育模式发散开来,加深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特别是 在两国的青年一代心中种下和平发展、对话共赢的种子。相信这 将会是一次受益匪浅的积极尝试。 3.2 中日教育模式对比 就现阶段日本教育模式来看,日本很重视磨砺教育和集体意 识的培养。日本中学普遍开设剑道和一些生存性训练,家长会自 觉的从孩子上学开始就拒绝接送,来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 在日本上学的孩子,不论你的个人成绩有多好,都会有一个合作 能力测试,在小学,没有个人比赛项目,取而代之的是集体合作 完成的体育运动[3]。日本的中小学还有一项规定就是,每个学生 都要完成打扫厕所的任务,甚至还有不少学校坚持让学生每天光 脚走石子路来培养他们顽强的意志。反观中国教育现状,我们的 大学生就业问题始终很严峻,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大学生眼高 手低,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低下。从小学开始,他们接受的都是应 试教育,由于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并没有什么机会体验真正 生活的艰辛,甚至连基本的家务活都鲜少有机会去做,而校方由 于升学率的压力也往往很难做到去花时间来培养孩子们重要的 生存技能,和创新性思维。造成了现大学生普遍怕吃苦、生存能 力差的特点。 3.3 教育经验交流对中国的积极意义 通过与交流、学习他国优秀教育经验,可以进一步完善我国 教育模式的不足,学习先进经验,加快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并且 可以促使教师队伍建设的完善,倡导学校和教师在培育学生基础 文化知识的同时,加强培育学生生活动手能力和创新性思维,不 但培育学生的个人能力,更要加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结精神。 4.小结与启示 纵观历史,从1949 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到1971 年加入 联合国,到1978 年党中央正式决定实施改革开放的政策,再到 2001 年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我国正不断以开放交流为立足 点,加快发展脚步。诚然,我们也从开放交流中,提高了人民生 活水平,不断完善社会各项基本设施,获得了很好的中国机遇。 在新时期里,我们要摒弃狭隘的文化本位主义,放眼世界,以兼 容并包的态度使得不同的文化价值并存不悖,以文化交流为载 体,通过更加明智的,更加和平的方式,以一种更加开放的,更 加发展的眼光去解决摩擦与争端,相信不论对于我国人民的长治 久安,还是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都将产生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现 实意义。 参考文献: [1]2012年中日贸易暗淡收官[OL].货运中国网. [2]易民.隋唐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J].文史哲,1978,6(5): 16-20. [3]苏峻.对中小学教师非学历教育现状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 究,2006,(04):7-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