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下载 > 教育论文 >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研究评述

作者:岳强 日期:2014-02-28 14:45 来源:才智
近年来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内涵、构成与作用、特
征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笔者在
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后认为,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问题
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尚有比较广阔的可以拓展的研究空间。
一、当前学术界主要研究成果
1.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内涵
近年来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内涵界定,学术界基
本达成了一致的观点,仇小敏的观点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她认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是指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
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及组织,是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最活跃、最能动的元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否实现的决
定性因素,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可或缺的关键性要素。[1]
2.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构成和作用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构成和各主体的作用争议较大,
存在着单一主体说和多元主体说两种观点。持单一主体说观点的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周前程认为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民群众,同样
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2]牛田盛认定人民群众是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主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工具。[3]俞吾金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内从事理论研究的知识分子
和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路线和政策的党外知识分子构成了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4]李士坤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就
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者、运用
者,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唯一主体和实施者。[5]王增智认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组织集体,是一元主体,
不是多元,而这一主体中并不包含非党员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
的组织内部是由不同层次的中共党员构成的,包括中国共产党的
领袖和干部、党的知识分子和党员群众。[6]持多元主体说观点有:
王越芬和王馨悦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应该是使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人,即中国共产党和人民
群众,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两个主体缺一不可,正是两个
主体的共生和互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7]陈金龙认为,领
袖群体、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
体。[8]徐松林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包括五种类型:人民
群众、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家和领袖,他们的作用
分别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力量、骨干力量、领袖核心、加
工制造者和灵魂人物。[9]
3.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特征
第一种以李安增等为代表,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应具
有的特征包括三个方面:一般特征——自然性、意识性、社会性
和实践性;特有特性——民族性、阶级性、时代性;品格特征—
—实事求是、独立自主。[10]第二种以王增智为代表,他认为根据
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范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应具
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要信仰马克思主义;二是要懂得马克思主
义;三是要懂得中国国情;四是要懂得如何“化”,即“相结合”
或“化”的机制问题;五是实践上的组织纪律性;六是将“化”
之经验提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七是这一理论表达要具有中国的
民族性和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形式。[11]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研究的不足与拓展空间
通过以上对近年来学术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相关研究
成果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研究
仍然有着相当大的拓展空间。
1.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内涵及相关基本概念而言,有待
进一步探讨和商榷
目前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内涵界定主要是将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和哲学中关于主体的相关规定相结合而得
出的结论。严格意义上讲,这种推导过于简单和表面化,容易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核心内容被忽视,从而不能对概念准确
把握,而对基本概念的科学界定正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前提。因
此,一方面要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主体和主客体关系的涵义
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另一方面由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
在近代中国的特殊历史环境条件下发生的关系国家和民族命运
的探索,所以一定要将其主体放在近代中国所处的时代背景下进
行全面综合的考察。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特征问题,学者们有不同的概
括,李安增等和王增智两种观点的差异主要是源于对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主体特征的理解。就笔者看来,特征应该是在对主体进行
分析之后归纳总结出来的特性,因此前者应该更符合特征的规定
性,而后一种观点应被视为主体之所以成为主体的条件,而不能
称之为特征。关于这个问题,还需要进行深入探讨。
2.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研究视角而言,重宏观研究而轻
微观研究
目前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研究多是站在宏观的视
角上,对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相关的基本问题进行研究。诚
然宏观层面研究的成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对主体的整体认
识,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不只是枯燥的理论演进,更是一个
气势磅礴而又充满活力的丰满的历史画卷。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过程中主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了不同特点,不同的历史事件
在主体的发展、演进过程中起到了不同的作用,不同的主体或主
体的不同组成部分展现了不同的特色,发挥了不同的作用,而这
些微观层面的研究正是当前研究中所缺乏的。当前在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主体微观视角下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中国共产党的
领袖人物如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的研究上,而对于其他中
共领导集体当中的重要领导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的研
究还很薄弱,对不同历史阶段上主体的特点以及重大历史事件对
主体所产生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尚有待深入。
3.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研究层次而言,重分析而轻归纳总结
纵观近年来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研究,成果大多
是集中于对主体概念、主体范畴的界定以及对主体地位、作用及特
征的分析,缺乏深入的探究和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是中国
化过程中最关键和具有能动性的因素,是“化”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也是“化”的过程中最具有主动性、开拓性和创造性的因素,
尤其在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在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关键时期,主体的建设、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意义
重大。因此在分析主体特征、地位和作用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对主
体生成的条件、发展和演进的规律进行全面历史考察,并且从中总
结出具有现代意义的经验借鉴,从而服务于当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服务于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
发展、演进特点及规律是什么,有哪些宝贵经验和深刻教训,当今
在中国如何培育和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从而实现成功推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进程,这些都是有待研究的方面。
4.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研究方法而言,过于单一
目前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研究中,方法的运用还是
比较单一,主要是采用问题探究的方法,因此在研究方法上还有
很大拓宽的空间,历史的方法、比较研究的方法、文本研究的方
法、系统研究方法等等都可以尝试。第一,历史的研究方法。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开始而
产生,随着这一进程的推进而成长的,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实践,在这
一过程中,主体经历了怎样的变迁,主体生成、发展和演进的轨
迹是怎样的,需要进行历史的考察才能够得出科学的结论。第二,
比较研究的方法。从主体发展的时间段而言,不同时期,主体的
特点、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不同主体或主体的不同部分之间相
互促进,同时又相互制约,通过比较研究能够进一步总结主体建
设的经验,充分发挥不同主体的优势,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进程。第三,文本研究的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中形成了诸多珍贵的文本资料,他们是主体在亲历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过程中的阶段性经验总结,并在接下来的实践中起着指导性
的作用。这些文本既记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辛历程,同时
也记载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心路历程和成败得失,因此文
本是反映主体状况的珍贵载体。深入研究文本资料,能够真实了
解和准确把握主体的状况。
参考文献:
[1]仇小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略论[J].马克思主义理论研
究,2011(4):14-16.
[2]周前程.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主体[J].党政
论坛,2008(7):6-9.
[3]牛田盛.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若干重要理论争鸣[J].中
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0(1):11-15.
[4]俞吾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反思[J].探索与争鸣,
2009(1):8-10.
[5]李士坤.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J].中共福
建省委党校学报,2011(7):4-10.
[6]王增智.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特征[J].湖北社会科
学,2012(4):5-8.
[7]王越芬,王馨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再思考[J].东
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3.
[8]陈金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探析[J].马克思主义研
究,2010(5):117-123.
[9]徐松林.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J].求实.2006(8):
10-13.
[10]李安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9:111-112.
[11]王增智 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探索[M].北京:人民
出版社,2012:76-77.
作者简介:
岳强,女,1978年出生,东北电力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博深论文网( www.bosslunwen.com ),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论文发表论文投稿指导的机构。本站提供整体论文发表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国家级论文/核心论文/CN论文。
  论文投稿:bosslunwen@126.com
  咨询电话:18602588568
  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论文投稿-发表论文86099078

版权所有:博深论文网 苏ICP备06011074号
论文投稿咨询电话:18602588568,在线咨询:论文发表-论文投稿-发表论文86099078,论文投稿:bosslunwen@126.com
本站点提供如下服务:论文发表 发表论文 论文投稿 职称论文发表 学术论文发表
山东省济南市城南路213号 本网站隶属于-济南富东化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