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程背景之下,高中数学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变革。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更是有不同教学模式被提出,这些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都带来了好的效果。其中,类比思维是一种创新的思维模式,它对于揭示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很重要的作用,并且逐渐地被应用于高中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本文主要阐述了类比思维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关键词:类比思维;高中思维;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类比思维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一)引导学生学习由浅入深 类比思维是指通过对一些相似的事物或规律进行比较,发现其中的联系和区别,便于学生理解。通过这种思维模式,学生可以循序渐进地学习。例如,在学习与“点线面”相关的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将具体的事物抽象化,便于自己的理解。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联系到数学上的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记忆。还有在学习空间中两条直线的关系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将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想象成抽象的事物,然后两者结合去理解。通过生动形象的类比将抽象的知识转换成现实中的场景,理清思路,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二)将知识点整合成知识结构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有些问题可以归结为一种题型。在证明题型中,有一种复合函数的题型,学生在解决此类问题时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运用了类比思想,就可以归结出此种题型的规律。在解答此类问题的时候,通过类比的方法,首先就要将复杂函数中包含的基本函数提取出来,然后分析基本函数的性质,以及基本函数如何变化成复杂函数,从而做出判断。还有在解答其他题型的问题时,也可以这样做,利用类比思想,联系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相似的情况,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从而顺利解答数学问题。这样久而久之,在心里就会有一个数学的知识框架,对于之后的做题会带来方便。 (三)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 类比思想运用得好,可以让学生在做题中明确思路,根据总结的知识框架,找出问题的关键,提高解题效率。例如,在学习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时,就可以将二维空间中的知识延伸到三维空间中,分析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样就利于学生的理解。通过类比思想的运用,学生在做某一种题型时,就可以联系之前做过的相同或相似的题型,找出解题的关键,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学生解题的速度得到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也会有所提升。在考试中,也可以节省学生的做题时间。 二、类比思维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 (一)掌握新的数学性质或概念学生在学习新课的时候,首先不能理解的就是数学的性质和概念,这是学习高中数学的基础,也是以后做题的关键。一般的数学概念都是严谨科学的,所以学生理解起来就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为了让学生可以较快地理解并且掌握某一个数学概念或性质,教师就可以运用类比思维,把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物作为类比的对象,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数学概念和现实生活中的联系,加强记忆。对于某些结构上比较相似的数学概念,也可以运用类比思维,联系共性,找寻联系,加深理解。例如,在学习二面角时,就可以联系之前学过的平面角的性质,引导学生找出两个概念之间的异同,从而可以更好地学习二面角的性质,便于学生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应用于公式结构 学生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公式的理解和记忆也是一个难点。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混淆公式或者忘记公式的现象,导致做不出题。为了更好地应用数学公式,可以运用类比思维,让学生学习公式记忆的技巧,便于学生做题。有些数学公式结构是相似的,但是运用于不同的题型,学生在做题时难免会混淆。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类比思维,将结构相似的数学公式进行整理,对应相应的题型,整合题型,避免出现使用不当。有些较为复杂的公式,学生一时难以记忆下来,就可以先记住它的推导过程,用于类比思维,推导出最后的公式。其中,“类比推理法”就是重要的方法之一。这样,学生就可以灵活地运用公式,避免在做题时出现失误。 (三)应用于解题思路的选择 在解答数学问题时,解题思路是关键。能否顺利解答出问题取决于解题思路是否清晰。学生在解答数学题目时,往往是受到之前的解题过程的启发,进而产生解题思路,做出数学题,这就是类比思维一个重要的应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相似的题型进行归纳,联系之前所做过的题目,找出相似的条件,然后制定相应的解题思路。学生在遇到相似的题型之后就会产生比较清晰的思路,找到其中的规律,从而顺利地解答出题目。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类比思维是解答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它在高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运用类比思维,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找出题目之间的联系,进而找出解题的关键,顺利解答出数学题。 参考文献: [1]柳华华.类比思维在高中数学教学和解题中的运用[J].数学教学与研究,2013,(05). [2]蓝灵杰.浅谈高中数学基于类比思想教学的策略[J].2013,(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