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学商学院 江苏南通 226019 摘要:校园文化是大学校园生活的总体,它在德育过程中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无法替代的独特优势,随着高校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德育工作也要添加新的内容,校园文化建设也要随之有新的举措。通过优化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创造健康的校园精神,实现学生的心理认同能更激发校园文化的隐性德育效果。 关键词:校园文化,高校德育 校园文化在高校德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课堂之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当前,人们越来越关注校园文化建设,把它作为高校德育新的着力点。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的内在关系 1. 校园文化是德育的载体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主要依靠德育,而校园文化建设德育的重要载体,通过校园文化实现德育目标。不但要积极营造健康生动的高校校园文化氛围,广泛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形式多样、涵盖学术、科技、文体等方面的活动,还要强化管理,鼓励教师悉心指导学生组织,帮助学生远离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和影响,抵制低俗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 2. 高校德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智育和德育是人的成长和发展的两个方面,解决掌握和运用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的问题主要依靠智育,解决思想品德、行为方式的问题主要依靠德育,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现阶段,校园文化建设以德育为核心,不但要加强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政治素质教育,还要重视人文素质的提升,鼓励他们探索科学,形成优良学风,求真务实。 3.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内容的互渗 校园文化中的政治文化和道德文化体现着德育内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着校园文化中的政治文化,当前新形势下,要求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坚定政治立场,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看问题, 对实现“中国梦”充满信心。道德文化是指群体之间的人际关系、道德修养、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等方面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其内容也是德育的基本内容,它关系着是否能培养师生完美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良好的修养,是否能形成一种高度和谐、信任、理解、互尊的群体关系和育人环境。校园文化高度体现德育内容,德育内容不仅是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而且还起着主导作用,规定着校园文化的性质,制约着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校园文化若要朝着正确、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就必须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将德育内容全面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占据校园文化内容的主导地位。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应有价值取向 1. 全面培养知识智力、创造能力、理想人格 知识和智力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智力除了包括书本知识,还包括社会经验。当代大学生虽然接受了系统的科学知识的培训,但社会经验少,他们更需要接受德育和校园文化的熏陶,学会将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应用到实践中去,活学活用,适应社会。 人的创造能力是衡量一个人发展的重要尺度,主要通过后天培养。在提升大学生创造能力方面,高校校园文化与德育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知识基础和智慧源泉。在具体实践中,大学生接受的专业知识越系统,越丰富,就能触类旁通,充满智慧,全面深刻地认识事物,进而就越能展现出较强的创造能力。 人格是一个人通过一定的知识学习、实践过程,在态度、价值观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倾向性,变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个性。人格形成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尤其是在学校,通过校园文化的熏染而逐步成型的。可塑性是人格的重要特征,因此, 塑造和培养理想人格成为高校校园文化与德育建设内容中的重中之重,这不但直接关系到个人的成长成才,还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 共同推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的内涵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尊重客观事实和科学规律,二是大胆求证,不断探索并追求真理。高校校园文化应当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作为提高和培养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任务。通过高校教育事业的大发展,推动我国各项科学技术的大发展,快速提高国民科学技术素质,尽快适应国际国内科技发展和经济形势的发展。 人文精神就是指人们对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等方面的问题的关注。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德育在教育中的首要地位不动摇,同时还必须坚持把人文精神教育作为基础不断夯实,继续发挥“两课”课堂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依托人文精神教育基地的建设,积极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推动提升思想道德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的协调发展。 3. 不懈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求“真”,对于校园文化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一种求实精神执着于科学研究,不断探索自然规律。而高校德育拓展了德育的范围,把传统意义上人和人之间、人和社会之间的伦理关怀,逐步延伸至自然界,人们不仅要对周围的人与整个社会承担责任,更要对其他的生命形式承担责任。 对大学生的品行教育和熏陶濡染产生深远影响的是高校校园文化。高校校园文化价值取向中的“善”就是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通过“善”的教育,可以净化大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自觉抵制消极、落后保守乃至腐朽的观念、意识,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的奉献思想,善待他人。 当人们开展某种工作达到预期目标时,会自然产生一种自我满足感,认为这种结果是“善”的,同时会认为这种“善”是美好的, 可见,“美”与“善”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美”要通过“真”来体现, 它是贯穿“真”、“善”、“美”三者的一条主线。所以,高校德育创新与校园文化建设应以“美”为价值取向的目标,努力实现有机统一“真”、“善”、“美”。这种“真”、“善”、“美”的有机统一体现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懈求真,在这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和才干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开拓进取,不断求善,直至实现人生价值,求美。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德育内容创新的实践途径 1. 大学生文化素质、大学教师文化素质、校园文化理念三者合一的协调教育 1)强化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集中地体现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想观念,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必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人才质量是衡量学校水平最根本的标准。实践表明,强化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是立足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对我国转变传统的高等教育思想,进行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助于实现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系统化和整体化。 2)提高广大教师和管理者的文化素养 大学之“大”在于大师。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和管理者队伍不仅取决于教师的学术和科研水平,更取决于他们的文化素养。具有治学严谨、尽职尽责、乐于奉献等精神和品格的教师是有着巨大人格魅力的,这些品格会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学生。 教师首先要深入研究教育,准确理解教育。当前不少教师只重视认知过程,完全忽视情感体验和行为训练,他们常常认为: “我是教专业的,课堂以外不归我管”,其结果将德育变成了辅导员、德育教师的事,育人效果极差。其次教师要博览群书,扩大知识面。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但是这一桶水不能仅仅沿用陈水和死水,而应不断更新,注入活水,才有活力。教师必须活到老、学到老,形成开放完善的知识结构。最后,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教师的世界观、口才、生活、态度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必须树立高度的责任感,严于律己,关心学生,尊重科学,治学严谨,敢于拼搏,不断创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事的教书育人工作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过程中,无不渗透着对学生思想、灵魂的改造和影响。 3)强化校园文化理念 笔者认为,应对当前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中国高校校园文化理念必须着力体现学生的独立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开拓精神。 校园文化理念的核心即独立精神。高校作为研究进阶科学的学术机构,其学术特性在本质上必然就是自由独立的。不能够拥有独立自由氛围的学术,就不配称得上为学术。学术有很强的自主性,如果学术沦为了政治的工具、文化的附属,或者沉沦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彻底变成了被动的产物,那么就不再是纯粹的学术了。因为真正的学术是独立精神和人类文明高度的集中展示。它不依赖于任何事物,是完全独立发展的。 创新精神作为校园文化理念的灵魂,是一种综合能力体现, 高校校园文化理念构成中应当有支持、鼓励、提升师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力的部分,还必须将着力点放在怎样引导和激发师生敢于思考、勇于创新,放在怎样根据每个不同个体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将他们的创造性潜能发挥和挖掘出来。 开拓精神是校园文化理念的支撑。高校不断减少陈旧办学体制的不合理因素,与时俱进,拓展高等教育的辐射面,在招生、毕业、学习等各个环节不断进步发展。同时,校园文化应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对外开放,不断地吸收先进的外来文化,增强自身的创造力,拓展文化发展的新方向。高校校园文化还应面向社会,改变以课堂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将教育由点拓展到面,由面再向立体纵深发展,从而将高等教育发展成为社会教育的延伸。 2. 课堂教育、课外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综合教育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理念中的德育建设主要包括三个层次, 分别是课堂教育、课外教育和社会教育。课堂教育是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途径;课外教育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辅助达到思想道德建设要求;社会教育即走出校门,与社会各方面合作,广泛开展实践活动,在了解社会的过程中完成对大学生的公民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课堂教育、课外教育、社会教育作为高校德育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三位一体,相辅相成,共同组成当代高校德育建设体系。 3. 党团组织、公寓文化、网络媒体三效合一的强化教育 加强党团组织的领导,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党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中的重要性,才能把握党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中的作用,才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使广大同学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党团组织活动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提升政治觉悟和思想高度。因此, 高校党团组织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公寓作为大学生学习、娱乐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其建设程度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三观的形成和发展,也直接影响到高校德育工作的效果。在公寓社会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当以先进的文化武装大学生头脑,提升他们辨析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自觉抵制腐朽、反动与消极文化的能力。 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网络背景下,规范网络媒体的道德教育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这不但能够促进校园文化健康发展, 更能通过网络的影响力帮助大学生进行成长。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工具,将校园文化建设与网络媒体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质,改善网络环境,促进校园文化发展,达到高校德育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 冀学锋. 当代高校德育基础[M].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 年 [2] 黄济等. 现代教育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年 [3] 柯尔柏格[ 美]. 道德教育的哲学[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 年 [4] 齐志明. 校园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J]. 中国职业教育,2002(11) [5] 胡厚福. 关于现代德育特点问题探讨[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3) [6] 许松,孙艳玲. 校园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的思考[J]. 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4) [7] 孙召伟.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德育导向[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3(21) [8] 李鸿生,汪潜.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 教育2013 (32) ( 作者简介:徐晓蕾(1980 年),女,江苏南通人,汉族,现职称:讲师。学历:公共管理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