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以创新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为基础,构建了网络能力、组织惯性和技术创新策略的理论分析框架, 讨论了网络愿景能力、 网络创建能力、 关系组合能力和关系管理能力的对自主创新、 合作创新以及技术创新投入强度的积极或消极作用。同时, 揭示了组织惯性其企业成长前期可能起到的积极效应, 以及在企业成长后期可能起到的消极影响。研究结论为企业利用管理者提升网络能力、 控制组织惯性进而改善技术创新提供了依据。 【关 键 词】 网络能力; 创新策略; 组织惯性 一、 问题的提出 技术创新是企业提高竞争力和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Cooper, 1976), 因此, 在当前复杂多变和充满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中, 企业面临的关键问题不是要不要创新, 而是怎样根据自身能力选择合适的技术创新策略, 以提高创新的成效。技术创新策略的重点是技术选择, 包括技术资源的状况和技术能力的水平、 核心技术选择、 技术创新的方式、 创新投入的强度、 外部技术源、 技术引入市场的时机和方式等内容 (程源、 傅家骥,2002),其中技术创新的方式和创新投入的强度是技术创新策略的两个关键问题。 在企业创新实践中, 技术研发方式和研发投入强度的选择不是纯粹的内部决策,而与企业嵌入的组织网络息息相关, 这一网络包括供应商、 客户、 竞争者、 社区、 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等 (Ikujiro Nonaka and Ryoko Toyama, 2003), 这些网络成员会对嵌入该网络的企业技术创新策略产生显著的影响, 于是, 从组织网络的视角讨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成为近年来关注的热点。网络为企业之间提供了资源的渠道和整合的平台, 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网络能力, 通过网络关系获取所需要的资源并促进自身的技术创新, 目前学者们主要探讨了网络能力对资源获取 (朱秀梅等, 2010)、 创业能力 (马鸿佳等, 2010) 和创新绩效 (刘婷、李纲, 2012), 较少关注网络能力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式和创新投入的强度的影响。为此, 本文构建了一个网络能力、 组织惯性和技术创新策略的理论模型, 旨在从理论上加深对网络能力和组织惯性在企业创新实践中作用的理解, 同时为企业摆脱组织惯性, 利用组织网络关系和资源促进技术创新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和建议。 二、 理论基础 (一) 网络能力 网络能力的概念是随着企业所处环境的日益网络化而提出和发展起来的, 它强调企业通过发展和运用网络和网络关系来更有效的获取资源、创造价值并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能力。Moller 和 Halinen (1999) 根据业务关系和网络管理的四个层次提出, 企业在处理与客户、 供应商和竞争者等网络关系时, 应该具备四种网络能力:(1) 网络愿景能力, 即形成对网络的整体看法、 预测网络演化方向和发现网络机会的能力, 是一种战略性的能力;(2) 网络构建能力, 即协调网络中其他组织的资源和行动的能力, 尤其指管理企业在网络汇中的位置;(3) 关系组合能力, 即管理整个网络以及网络伙伴筛选的能力; (4) 关系管理能力, 即管理与单个合作者之间关系的能力。国内学者 (马鸿佳等, 2010; 朱秀梅等, 2010) 等也对网络能力的内涵和维度划分进行了研究, 并一致认为网络能力是企业建立、 维持与利用各层次网络关系以获取稀缺资源和引导网络变化的动态能力 (马鸿佳等, 2010)。具备良好网络能力的企业能够在自身和其他企业之间发展和维持关系, 能够将自身的资源与其他企业的资源联合起来作为己用, 促使新的商业模式和新产品、 新服务不断出现, 进而在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中赢得持续竞争优势。而如果企业的网络能力较差, 不能主动开拓和运用网络关系及嵌入关系中的资源, 单纯依靠企业内部资源投入来实现创新, 既不能保证创新的成效, 也会增加企业单独面对快速多变环境下的创新风险。因此,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网络能力影响着企业的技术创新策略的选择。 (二) 技术创新策略 技术创新策略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 技术创新投入强度和技术创新方式是两个关键问题。技术创新投入强度是指企业对技术创新活动投资额的多少 (徐细雄等, 2005)。技术创新方式根据主体参与程度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即模仿创新、 合作创新和自主创新。模仿创新是企业通过反求工程研究,破解、 学习先进技术的基本原理、 思路和秘密后, 借助自身的技术基础和条件, 对现有技术开展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创新活动(陈勇星等, 2012)。合作创新是指经济和法律上独立的经济行为主体, 以技术合同为基础, 依照各自的优势分担技术创新不同阶段所需投入资源, 组织技术创新活动, 按照合同事先确定的方式分摊创新风险, 分配创新收益的合作过程 (李垣等,2005), 在该过程中, 企业通过与国内外其它企业、 研发机构、 高等学校等建立技术合作关系, 借助各合作方的互补优势和整合资源, 共同寻求技术解决方案的创新活动 (陈勇星等, 2012)。自主创新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产生技术突破, 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完成技术的商业化, 获取商业利润的创新活动 (李垣等, 2005)。或者说是企业仅运用自身的资源与能力而开发新的产品或服务的实践 (Hitt et al., 1996)。 在自主创新过程中, 企业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解决技术难题, 没有其它企业的参与和介入, 因此, 其取得的技术突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可以有效地防止技术专长的泄露, 保护核心技术, 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优势, 并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优势。 (三) 组织惯性 在组织背景下, 惯性被简明地定义为对现有战略承诺的水平, 反映了个人对于特定的运作方式、 实施战略所利用的制度机制、 投资和社会期望的支持程度 (Dunning, 1993)。因此组织惯性描述了组织维持现状的趋势和对企业战略性变化的抵制。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对环境变化所做出的相对反应速度就反映了组织惯性的强弱程度。研究指出, 组织惯性既会随着组织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地增强 (Porter, 1990), 也会随着组织规模的增大而逐渐增强。随着组织年龄增长和规模扩张, 正式的角色和控制系统越来越完备, 管理越来越规范, 反过来造成了组织行为的僵化和死板 (王龙伟等, 2004), 因此, 组织惯性越来越强, 组织会沿着原有的技术创新路径前进, 发生创新战略性变化的可能性越来越低。 三、 命题的提出 (一) 网络愿景能力与技术创新方式的关系 网络愿景能力是网络能力在战略层次上的体现, 具有较强网络愿景能力的企业会不断审视自身的技术创新策略与网络资源的匹配程度, 认识企业内部知识和创新所需知识之间的缺口,并利用外部网络帮助企业及时获取创新中所需要的资源(刘婷、 李纲, 2012)。同时, 督促企业及时发展新的网络成员, 扩大网络规模, 扩大知识获取的来源范围, 而且网络规模的扩大增加了关系的多样性从而有助于企业对异质性信息的获取 (朱晓琴, 2011)。此外, 网络远景能力使企业具有明确的学习意图和学习动机, 促进了知识吸收, 为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的提供了知识来源, 这为企业增加技术创新投入提供了资源基础。网络愿景能力越强的企业越具有敏锐的观察力, 在网络环境中越容易发现合作创新机会。网络愿景能力侧重于对参与网络和网络发展的整体思考,要求企业评估现有网络伙伴的资源、 能力和知识, 指导企业从组织网络中选择合适的创新合作伙伴,使企业能够更有效的找到进行技术创新合作的对象、 机会和方式 (朱晓琴, 2011)。并且, 较强网络愿景能力使企业拥有明确的网络战略意图, 并将这种战略意图落实到与合作创新相关的内部员工的具体行动上, 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参与合作创新的热情。 由此, 提出如下命题: P1: 在技术创新实践中, 企业的网络愿景能力能够促进自主创新, 增加技术创新投入。 P2: 在技术创新实践中, 企业的网络愿景能力能够促进合作创新, 增加技术创新投入。 (二) 网络构建能力与技术创新方式的关系 网络构建能力是企业在网络愿景的指导下利用自身的关系技能去构建外部网络关系并能占据优势位置的能力 (朱晓琴, 2011)。企业网络构建能力越高, 越有可能处于网络中心位置, 这使得企业成为大量流动知识的交汇点, 这意味着中心性高的企业能比中心性低的企业更快地获取新知识, 因而更有可能早于其它企业发现并抓住新的自主创新的机会(李纲,2010)。 网络构建能力能够帮助进入新网络, 缩短到企业想连接的其它优秀企业的路径, 同潜在合作者建立有效关系, 并吸引这些优秀企业与之结盟, 进行组织学习和资源共享 (刘婷、 李纲,2012), 为合作创新提供良好的平台。同时, 网络构建能力通过建立与各种组织的关系使企业接近网络中心位置, 中心性高的企业往往具有较高的威望、 地位和权力, 可以利用这些威望、 地位和权力,协调网络中的其它主体进行跨组织的知识整合, 共同参与到合作创新中 (李纲, 2010)。同时, 企业网络构建能力越高, 在网络中越容易建立位置优势, 更易于获取资源, 这有助于更多的利用外部资源、 更少的利用内部资源进行技术创新。 P3: 在技术创新实践中, 企业的网络构建能力能够促进自主创新, 并有助于减少自身技术创新投入。 P4: 在技术创新实践中, 企业的网络构建能力能够促进合作创新, 并有助于减少自身技术创新投入。 (三) 关系组合能力与技术创新方式的关系 企业在进行自主创新时,仅仅依靠自身资源是不够的, 通常需要通过外部网络获取其他网络成员的知识和资源。良好的关系组合管理能力, 可以使企业从整体上有效地分析各网络成员可为其带来的资源和价值, 据此分配企业的人力、 物力资源,并且可以根据创新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资源配置。因此, 关系组合能力提升了运用资源的效率, 促使企业以较低的成本获取创新资源, 从而促进了自主创新 (任胜钢, 2010)。由于技术创新的复杂性和高风险性, 重大创新或突破性创新是单个企业或少数企业难以应付的, 此时合作创新就成为非常重要的创新方式。例如, 航空技术、 新型能源等新兴技术研发都是通过众多企业、 高效、 研究院所之间建立的合作创新网络来实现的。在合作创新过程中, 关系组合能力使企业与网络成员建立共同的合作规则, 并与网络成员保持长期的、 亲密的合作关系, 在出现冲突时能站在合作伙伴的角度思考冲突解决办法 (朱晓琴, 2011)。 然而, 关系组合能力只是意味着企业在自主创新或合作创新时能更好的利用和协调外部关系的能力, 对企业的实际创新投入没有直接的关联, 后者更多依赖于企业的资源基础和创新意愿。 P5: 在技术创新实践中, 企业的关系组合能力能够促进自主创新, 但与自身技术创新投入没有显著关系。 P6: 在技术创新实践中, 企业的关系组合能力能够促进合作创新, 但与自身技术创新投入没有显著关系。 (四) 关系管理能力与技术创新方式的关系 企业的关系管理能力有助于对单个合作伙伴的关系管理,与竞争者合作有助于协同创新, 缩短创新周期; 与供应商合作可以减少供应链成本, 降低新产品成本; 与分销商的合作则可充分了解市场信息, 提高新产品的市场适应性, 促进新产品的最终成功 (刘婷、 李纲, 2012)。 P7: 在技术创新实践中, 企业的关系组合能力能够促进合作创新, 但与自主创新和创新投入没有显著关系。 (五) 组织惯性的调节作用 组织惯性是指一种组织系统运行一段时期后, 除去外部力量的作用, 而偏好沿着原有路径继续运作的属性。组织惯性会随着企业年龄增长和规模扩张而逐渐增强 (王龙伟等, 2004)。当企业进入成熟期之前, 企业一直出于成长阶段, 在这个阶段,随着组织年龄增长和规模扩张, 正式的角色和控制系统越来越完备, 管理越来越规范, 在此阶段, 组织结构和(上接第 148 页) 文化上的惯性有助于企业取得成功, 因为这种惯性有助于保持组织内部的一致性, 更加便于协调企业员工的行为和认知 (Zajic et al., 2000), 组织惯性能够保持内外部的和谐,能够强化企业网络能力对企业技术创新策略的积极作用。当企业进入成熟期后, 组织惯性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 并会妨碍组织结构的变革和企业文化的创新, 一味遵循惯性意味固守过去的成功经验, 固步不前而不接受新鲜事物, 这会妨碍组织的发展并积累越来越多的危机 (王龙伟等, 2004), 此时, 组织惯性成为一种负面力量,会阻碍企业利用网络能力进行技术创新。由此, 提出如下命题: P8: 在企业成长的前期, 组织惯性能够强化网络能力与自主创新、 合作创新之间的积极作用; 在企业成长的后期, 组织惯性会消弱网络能力与自主创新、 合作创新的积极作用。基于以上命题, 提出本文 “网络能力、 组织惯性和技术创新策略” 概念模型, 如图 1 所示。 四、 结论 基于网络能力、 技术创新和组织行为理论, 本文提出了一个 “网络能力—— —组织惯性—— —技术创新策略” 的理论模型, 通过清晰界定企业网络能力四个维度的内涵, 分析了企业网络能力对企业技术创新策略的影响,并讨论了组织惯性的调节作用。研究结论启示企业创新管理者, 一方面, 要积极利用所处的整个组织网络的资源, 提升自身网络能力, 根据网络愿景能力、网络创建能力、 关系组合能力和关系管理能力的强弱来合理选择自主创新或合作创新方式以及技术创新投入强度。另一方面, 在注重网络能力建设的同时, 也要关注组织惯性的影响, 通过组织结构变革、 文化变革和管理改进, 来发挥组织惯性的积极作用, 消弱组织惯性的消极因素, 使组织惯性成为网络能力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催化机制。 本文关于网络能力、 组织惯性和技术创新策略的关系研究对于加强网络资源的整合, 提升技术创新的战略价值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提出的命题有待于进一步的实证检验。这是本文研究的不足, 也是有待以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Cooper R G.Introducing successful new products[J].European Journal ofMarketing, 1976 (10) : 112-126. [2] 程源, 傅家骥.企业技术战略的构架和内涵[J].科研管理, 2002 (5) :75-81. [3] Ikujiro Nonaka, Ryoko Toyama.The knowledge-creating theory revisited:knowledge creation as a synthesizing process[J].Knowledge ManagementResearch & Practice, 2003 (1) : 2-10. [4] 马鸿佳, 董保宝, 葛宝山.高科技企业网络能力、 信息获取与企业绩效关系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 2010, 28 (1) : 127-132. [5] 朱秀梅, 陈琛, 蔡莉.网络能力、 资源获取与新企业绩效关系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 2010, 13 (4) : 44-55. [6] Moller K.K., Halinen A.Business relationships and networks: managerialchallenge of network era[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1999, 28:413-427. [7] 陈勇星, 屠文娟, 杨晶照.基于技术能力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及其演进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 (14) : 83-88. [8] 徐细雄, 万迪 , 梁巧转.技术创新策略与创新战略动机关系的若干命题[J].科学学研究, 2005, 23 (6): 841-844. [9] 李垣, 范诵, 赵永彬.不同企业文化模式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分析[J].预测, 2005, 24 (4): 26-30. [10] Hitt et al ., 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 and firm innovation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6, 39 (5) : 1084-1119. [11] Dunning J H.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the global economy [M] .Harrow: Routledg, 1993. [12] Porter M.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New York: Free Press,1990. [13] 王龙伟, 李垣, 王刊良.组织惯性的动因与管理研究[J].预测, 2004,23 (6) : 1-4. [14] 朱晓琴.企业网络能力、 跨组织知识管理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1. [15] 刘婷, 李纲.管理者社会联系、 企业网络能力与创新绩效[J].科学管理研究, 2012, 30 (4) : 75-78. [16] 李纲.企业网络结构与知识获取的关系模型团[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0 (1) : 59-61. [17] 任胜钢.企业网络能力结构的测评及其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 2010, 13 (1) : 69-80. [18] Zajic E J, Kraatez M S, Pudi K F.Modeling the dynamics of strategic fit: anormative approach to strategic chang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 25: 429-453. (责任编辑: Z 校对: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