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城镇化的质量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仍存在越来越突出的环境问题。本文对新型城镇化的由来、概念及发展进行了论述,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规划对道路绿化的要求作了深入研究,并以全国发展百强县之一的南昌县为例,阐述了新型城镇化的新要求与可持续发展下环境的和谐。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生态文明 道路绿化 可持续发展 “城镇化”一词最早源于 1867 年西班牙工程师 A.Serda 的著作《城镇化基本理论》 ,大致描绘了由乡村向城市演变的现象。美国经济地理学家诺瑟姆提出“S”型的城市化进程,将城市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随着城镇化发展的扩大和加快,从 20世纪开始,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城市化的规模达到了空前的发展。 在我国,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并把它作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这初步确立了新型城镇化的方向。当前的中国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新型城镇化将有利于拉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解决城乡二元体制下的“三农”问题,有利于迈向一个全面发展、和谐进步的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现代化的必然,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何实现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生态文明,如何落实到具体的道路绿化规划上,对人类将来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1 新型城镇化的由来及发展 1.1城镇化 城镇化,也称城市化。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城镇化是随着工业化出现的,是一个世界性的潮流,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联合国预测中国2020年城市人口将达到7.87亿人, 城市化率会达到 53.2%; 2025年中国城市人口将达到8.51亿人,城市化率达到 56.9%。 关于城镇化的含义,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从人口学角度看,城镇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农业人口落户城镇,城镇人口比重逐渐上升;第二,从地理学角度看,城镇化是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的过程,土地利用指标升高;第三,从社会学角度看,城镇化是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其间还包括农村文化向城市文化的变迁。 1.2新型城镇化 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在传统城镇化上的改进。传统城镇化由于土地扩张粗放式、牺牲环境为代价、看表象而不注重本质等缺点,是不健康的城镇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 ” 笔者认为,新型城镇化所应具备的条件有三:其一,内涵发展,集约高效。一个合理的城镇化,是以城镇化的质量和健康状况来衡量的,并非速度的快慢,或者单纯的土地扩张、农民上楼。它并不是仅仅以发展经济为目标,而是在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下,真正改善人居环境,另外,城镇化的目标之一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最终目标是城乡一体化。其二,四化同步,因地制宜。例如在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时,需严格保住“守命田” ,政府在利用土地时应避免改变土地原有的使用性质。其三,绿色经济,和谐社会。新型城镇化着重于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重视生态廊道的保护和完善。霍华德笔下的“田园城市” ,不仅是人类向往的一种境界,还是解决快速发展城市中空间不足、环境遭到破坏等问题的重要方案。新型城镇化需要以生态环境为基础,以降低能耗、减少排放量为目标,淘汰过去落后的工业化模式,着力推进绿色发展,节约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促进人类发展。 2 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一个主导文明。1997 年 5 月《生态文明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走向》首次提出“21 世纪是生态文明时代……是……一种先进的社会文明形态” 。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宏大战略,许下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望,更将生态文明视为实现新型城镇化的一大推手。 我国在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了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与以往的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之间既有同一性,又有包含性。在协调两者发展的同时,最重要的是处理人口与资源、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使新型城镇化更加科学合理、宜居宜行。 由历史经验得知,城镇化是与工业化相辅相成的。工业化加快了城镇化步伐,城镇化刺激了工业化发展。两者产生的环境污染制约着人类社会发展。从而,生产空间要集约高效、生活空间要宜居适度、生态空间要山清水秀成为了发展城市空间的指南。同时,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也为产业结构提供了目标。用生态文明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可以大大改善生态环境,还能提高我国能源安全,并有利于实现智慧的城镇化。 3 生态文明发展下对南昌县道路绿化的分析 3.1背景介绍 南昌县位于江西省中部偏北,赣江抚河下游,紧邻省会城市南昌。全县国土总面积为1861.7平方公里,其中人均耕地为1.04亩。地势南高北低,呈缓慢倾斜状,地形平坦,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南昌县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气温为17.45℃,平均日照时间为1934.7小时,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520.9毫米,全县冬春季盛行北风,夏季盛行西南风,秋季多东北风。县内水系发达,有三条主要河流即赣江、抚河、清丰山河,有 76条河港,且地下水分布较广。在南昌县境内交通便利,温厚高速公路、105 国道、316 国道、320 国道穿境而过。南昌县的城镇化发展非常迅速,从 2000 年 14.34%的城镇化水平到现在的 50%多,其主要原因是以工业化为先导,吸引人口与劳动力,尤其是小蓝工业园区的发展,聚集了大量产业群,有利于形县域经济“增长极” ,拉动整个地区的经济。与传统城镇化的弊病相同,其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城乡差距明显。在一个地区城镇化快速蔓延的同时,关注生态问题,将为以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3.2南昌县的绿化现状 城市道路的绿化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一部分,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体现。城市道路绿化的功能除了吸收有毒气体,保护生态环境外,还能组织交通,引导车辆穿行等,在体现城市文化、融合绿地景观方面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经实地走访调研,南昌县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空气污染较严重。如前所叙,南昌县城镇化发展的有力推动力是工业园区的建立,数据显示南昌县境内的工业企业现有 7476 家,其中大中型企业 20 多家。有些工业企业处于城区的上风向甚至居于中心地带,旁边众多村落深受影响。此外,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带来许多大气污染物。②噪音污染。交通主干道如莲塘南大道(105国道)穿境而过,由于中心道路狭窄,未设非机动车道,车辆违规停放,建筑退让不够等,人车混行现象十分严重。莲塘地区等效声为 75.8 分贝,高于交通噪声控制标准,且三条交通干线的等效声级全部高于标准,是当地潜在的危害。③植物单一。县内主要的道路横断面为一块板形式和三块板形式。在一块板形式的道路两旁,基本上都种的香樟,不均匀地分布在街道两旁,较均匀处平均间隔 3.582m,低于行道树种植株距标准,可能会造成树冠相互重叠而影响生长。在一些开阔的地带上,道路中间没有绿化带,也没有分隔带,只在道路两旁随意点植着灌木和草本植物。当地的主要树种为香樟,少数路段种植了红叶石楠和洋槐树,构树和艾草也偶有出现,普遍都为混植。当地的道路绿化形式主要有独立行道树式、舒朗开放式和斑块复合式结合,在数量上,可能还不够吸滞足够多的尘埃和污染气体。 4 道路绿化改造中的“去”与“留” 南昌县的道路绿化问题具有典型性,不能仅仅通过林业部门在已有的空地上植树进行改造,还需要政府制定相关的调整政策来改善现状。道路绿化设计应以协调植物景观和自然环境为主,便于使这些植物“绿廊”更加优美、和谐,尽情展现当地的自然风貌。设计的原则常分为四个方面:第一、与城市的道路性质和功能相符合。因为交通与城市密不可分,城市内的交通网趋于复杂,道路绿化也应以服务交通为本,遵守“道主景从” 。第二、保障交通的安全性。道路绿化在为城市增添风景线的同时,不能忽视其为人服务的宗旨。首先行车视线要符合安全视距、交叉口视距、停车视距等,在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内和弯道的内侧规定范围内种植的树木都不能阻碍行车人的视线。其次是为避免眩光效应,常在道路的分车绿带上种植低矮灌木和绿篱。最后是配合好地下设施和地上架空线。第三、适地种树,生态保护。对于一些植物的选择,应以适宜为主,尽量使用本地植物,不仅要容易栽培,还能保护当地物种。在建设城市道路的时候,应尽量保留与利用原来的资源,不干扰、不破坏原来的生态系统。第四、眼光长远,创造优美稳定的景观。街道绿化应该像一幅画,讲究节奏与韵律、对立与统一之美,其空间配置和色彩关系都应和街道的空间尺度相协调。比如不同的街道配以不同的植物群,将在同一个季节,城市产生不一样的景观效果,大大增添了城市的美感。 对于现存的一些问题,笔者的建议有以下三个:①充分发挥植物造景原理,合理种植。比如乔木如樟树、悬铃木、重阳木等的遮阴效果好,那么就适合种于人行道上,在植物的下方还可以结合座椅设计种植池。除树种的选择需要合理外,还需注意配置复合群落,以高大乔木形成背景,接着是中型灌木、小型灌木、草本植物和地被,这样能有效地提高阳光利用率,并能及时阻隔污染物,唯一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要防止密实群落结构带来的街谷大气污染上升,此时应该结合城市的盛行风向,使在街谷之中的空气污染物扩散。②道路绿带整齐化。在弯道的外侧沿边缘整齐栽种树木,可以预告驾驶员路形变化,保障交通安全。一些当地的杂草肆意生长到影响绿化植物时,应立即除去,以免造成杂乱无章的景象、对环境的保护能力下降等。③道路规划与绿化结合,不要使马路过于宽广或过于狭窄。在全部路段开发的早期就做好绿化分隔带,将成为预留地,为今后的建设再做打算,同时还可净化环境,最后达到生态文明的要求。 5 结 语 有些学者曾提出构成人们对城市印象的心理因素有五个方面: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这五个方面是分析城市的尺度,排在首位的是路,这说明道路景观的重要性,即道路景观是一个城市的文化象征,给外界展示着发展的文明程度。现行的道路交通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难以避免的负面效应,绿化则是对环境的补偿。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放在了保护和改善人居环境上。总体来说,生态文明不仅是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保障,还是新型城镇化所追求的目标。本研究立足于实现新型城镇化中的生态文明,并寻求了一些针对道路绿化的解决方法,以期达到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沈清基.论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J].城市规划学刊, 2013,01 (01) :29-36. [2]宋林飞.新型城镇化的几点思考[J].观察与思考,2014,(01):19-22. [4]王毅娟,郭燕萍.城市道路植物造景设计与生态环境[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4,20(04):75-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