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116000 【文章摘要】 中隔墙作为双连拱隧道区别于 其他类型隧道的关键构件,施工中中 隔墙的力学特性对隧道整体稳定性 有决定性影响。本文以实际工程为依 托,采用Midas-GTS 有限元程序对双 连拱隧道施工过程进行了三维数值 模拟,计算分析中隔墙结构关键部位 的应力和位移随隧道施工的变化规 律。本文成果将为类似连拱隧道中隔 墙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中隔墙;应力;位移;变化规律 0 引言 在双连拱隧道整个施工过程中,中隔 墙成为结构的关键性受力构件,对施工中 中隔墙受力状况及其变形规律的把握不 仅关系着施工期间结构的安全,更关系到 隧道建成后整个隧道结构的长期安全性。 由于地下结构暗挖过程是一个时间与空 间上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而且连拱隧道 开挖跨度较大、施工工序繁多,围岩应力 变化和结构荷载的转换复杂,尤其中隔墙 承受压力、拉力、剪力、弯矩及扭矩的共同 作用。因此连拱隧道开挖方法、施工顺序 的选择直接影响着施工期间中隔墙的力 学状态。 1 工程概况 本文以大连市南部滨海大道东端桥 隧建设工程——双连拱隧道为依托工程, 该双连拱隧道段开挖跨度由25.1m 渐变 至28m,长度26.5m,后接小净距隧道段。 根据工程所处区域地质条件和工程特点, 本工程隧道支护结构采用复合式衬砌方 案,初期支护由型钢拱架喷射混凝土及锚 杆组成,二次衬砌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隧道中隔墙设计采用复合式曲中墙,中隔 墙厚度由2m 渐变至4.9m(含两层二衬厚 度,每层0.55m)。该连拱隧道施工采用中 导洞+ 两侧台阶法开挖。 2 双连拱隧道三维数值模拟 2.1 围岩及支护结构参数选取 根据工程地质勘查资料确定大连市 南部滨海大道东端桥隧建设工程——双 连拱隧道计算围岩参数如表1 所示。 隧道支护结构采用复合式衬砌结构, 初期支护中的系统锚杆作为安全储备来 考虑,不参与模型计算中;初期支护中钢 拱架的作用采用等效方法考虑,将钢拱架 的弹性模量折算给喷射混凝土,根据该原 则确定双连拱隧道计算模型中初期支护 结构参数如表2 所示。 2.2 模型建立 本文采用Midas-GTS 有限元程序基 于Mohr-Coulomb 屈服准则建立双连拱 隧道三维计算模型,根据围岩地质条件、 开挖跨度及地应力场水平等影响因素选 取计算范围。该双连拱隧道最大开挖跨 度为28m,开挖高度10.2m,因此有限元 模型计算范围在水平方向边界距建筑外 边线60m,竖直方向下边界取距建筑外边 线30m,上边界取至地表(隧道顶板覆土 15~20m)。 模拟计算以自重应力场为主,不考虑 构造应力的影响。边界条件:模型正面、侧 面及底面取法向约束,地表为自由面。模 型中围岩为弹塑性实体单元,中隔墙为线 弹性实体单元,初期支护为板单元,中隔 墙侧面临时木支撑为梁单元。考虑到二次 衬砌在施工中的滞后性,计算中未模拟二 次衬砌的作用。 3 中隔墙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3.1 中隔墙变形分析 双连拱隧道左右洞施工对中隔墙同 一横断面造成反复扰动,由于受模型长度 的限制,选取中隔墙两个横断面上的6 个 特征点来描述这一过程的变形规律。图1 为连拱隧道贯通后整体中隔墙横断面内 的变形云图,图2 为中隔墙前端同一横断 面上A、B、C 三点施工过程中平面内合 位移曲线,三条曲线的变化大致分成四个 阶段,前两个阶段是隧道先、后行洞上台 阶开挖对中隔墙的影响,曲线前两阶段变 形值占总变形值的18% 左右,说明上台 阶开挖对中隔墙的影响相对较小,当先行 洞下台阶开挖到该断面时变形明显开始 变大,当后行洞下台阶开挖到该断面时开 始向相反方向变形,直到后行洞下台阶开 挖面远离到1 B(B 为单洞开挖跨度)距离 后影响开始减弱,至1.5B 距离位置三点 位移稍向相反方向修正(由于前方开挖使 得中隔墙发生纵向变形)后趋于稳定。图 3 为中隔墙后端同一横断面上D、E、F 三点施工过程中平面内合位移曲线,三条 曲线的变化同样分成四个阶段,前两个阶 段中隧道先、后行洞上台阶开挖对中隔墙 D、E、F 点的变形影响,影响同样较小, 当先行洞下台阶开挖面距该断面2B 距离 时,曲线斜率开始变大,影响开始加强,直 到后行洞开挖面至此,曲线向相反方向变 化。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双连拱隧道先、后 行洞开挖对中隔墙的影响距离为开挖面 前方2B、开挖面后方1.5B,考虑先、后行 洞开 挖对中隔墙的影响存在交叠,先、后 行洞开挖面距离应该控制在2B~3B 之间, 二衬施作时为应保中隔墙变形已基本稳 定,二衬施作位置距后行洞下台阶开挖面 至少应保证1.5B 距离(还应考虑到先、后 行洞之间施工中的相互影响)。 3.2 中隔墙应力分析 图4 为双连拱隧道先、后行洞贯通后 中隔墙最大主应力σ1 云图,图5 为隧道 施工过程中中隔墙前端单元I 的σ1 变化 曲线。从曲线的变化情况来看,隧道开挖 过程σ1 变化波动较大位置发生在先行 洞下台阶经过该单元所在断面时,当后行 洞室下台阶开挖面通过该断面1B 距离后 σ1 数值基本稳定。说明隧道开挖对中隔 墙应力的影响约在开挖面前方和后方1B 范围内。 4 结论 ( 1)双连拱隧道左右洞施工使中隔墙 同时产生横向和纵向的变形,左右洞上台 图3 D、E、F 三点合位移曲线 阶开挖对中隔墙的变形影响较小,下台阶 开挖对中隔墙的变形影响较大,隧道左右 洞开挖对中隔墙的影响范围约为开挖面 前方2B、开挖面后方1.5B。双连拱隧道左 右洞施工对中隔墙内部应力影响范围基 本在开挖面前后1B 范围。 (2)考虑左右洞开挖对中隔墙的影响 存在交叠,左右洞开挖面距离应该控制在 2B~3B 之间,二衬施作时为应保中隔墙变 形已基本稳定,二衬施作位置距后行洞下 台阶开挖面至少应保证1.5B 距离。 【参考文献】 [1] 李志厚,朱合华,丁文其.公路连拱 隧道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M].北 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2] 王文正.双联拱公路隧道开挖方法 及施工过程数值模拟研究[D].西 安:长安大学,2003. [3] 张志强,何川.连拱隧道施工力学 行为的非线性数值模拟[R].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2003. 【作者简介】 刘宝超(1987- ),男,工学硕士,现在 大连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 公司主要从事岩土隧道以及地下 图 4 中隔墙最大主应力 σ1 云图 图 5 单元 I 最大主应力 σ1 变化曲线 结构方面的研究和设计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