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下载 > 工学论文 >

文化迁徙与变迁视野下的传统聚落形态研究——以湖北省黄石市阳新

作者:黄乐 田琛瑶 王洁洁 日期:2014-03-17 09:52 来源:建筑遗产
武汉科技大学
文化迁徙与变迁是指文化内容的增加或减少及其所引起的文化系统
结构、模式、风格的变化。文化的迁徙和变迁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气
候、地理、习俗等诸多要素都能带来文化的差异,文化变迁的研究是人
类学、景观学关于文化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自从原始时期人类开始了
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即原始畜牧业、农业先后起源。人们除了认
识到居住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外,同时也意识到在生产和生活活
动中,人们在一起生活,可以利用集体的力量,开展互助合作,更好的
实现防御、繁衍、获取资源等方面的目的,这种集体意识从而使得聚居
的生活方式在人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聚落形态特征
1.1、传统聚落选址
铜湾陈村位于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王英镇,因村落周围有铜矿石,
而且都同是陈氏后代同湾的人,故名为铜湾陈。由林地、小溪、正屋、
宅居、农田构成,形成依山伴水天人合一的村落。
铜湾陈属鄂东南低山丘陵区,处幕阜山向长江冲积平原过渡地带。
西北、西南、东南部多低山,且向东、中部倾斜,构成不完整的山间盆
地。铜湾陈(曾用名:铜畈陈)因山体含铜又都姓陈而得名,是阳新县
隧洞村十三湾中的一个湾,为了不占农田,又便于生产生活故依傍在溪
流边,建在向阳背风的山脚坡地上。
铜湾陈在选址上也考虑到了生产、生态、风水等各方面的因素,虽
然风水文化有着迷信和伪科学的一面,但是在聚落选址坏境中,它包含
了人文地理、生态、美学以及环境心理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并且大多数
人尤其是生意人在这一方面特别的注重。铜湾陈地处阳新东榜山与西榜
山脚下的一块平坦的土地上,村落三面环山。从风水方面来讲,铜湾陈
巧用山体的位置、形状大小、围合形式从而决定建筑的布局、资源的分
布以及交通的组织。在以农耕为主要的经济来源的铜湾陈中,不管是平
坦的地势还是起伏的山势,不仅要考虑到可农耕也要考虑到方便农耕,
这就要提到“水源”的重要性了,水乃是一个村落的灵魂所在。不管是
在生活上还是生产方面甚至是商业运输方面,水在运作中起到了枢纽的
作用,而且还可以在生态方面得到改善,使得村落内部环境和周围坏境
有一个良好的循环过程。铜湾陈中主要的水源是一眼活泉眼,不仅供应
村落内人们的生活用水,同时农田灌溉之水也是取自于溪水之水。
1.2、聚落形态特征、
虽然传统聚落地区地形相对于城市来讲破碎复杂,但是聚落最终发
展而成的形态都具有较强的集中性。从形状来看聚落整体形态主要为团
型及带型两类,而铜湾陈则是一个典型的团型聚落。主要的特点是形状
方整、结构紧凑、边缘较为清晰。有的聚落有围墙来划定村落的边界,
铜湾陈则是通过自然要素如河流、山体、道路来限定村庄边界,这种
形态与它起先的选址有关系。不同的组合形式可以组合成不同的边界,
同时也会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如山体和河流的边界就会给人亲切的感
觉,而山体与道路则会产生规整的视觉冲击力,在铜湾陈边界形成中形
式多样化,给人以不同的视觉享受。(图1-1)
图1-1 铜湾陈团型结构
1.3、聚落景观格局、
传统聚落的景观容纳了劳作、待客、游戏、休息、起居以及祭拜等
各项日常生活,既保留了遗留下来的封建文化部分也包含了现代生活中
的一些习惯。文化的变迁和发展在聚落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索引的作
用,是整个聚落的发展方向。笔者调研了铜湾陈的聚落景观格局,研究
了在文化变迁和迁徙情况下的景观格局的改变过程,通过事物的存在形
式进行了艺术层次的分类,如点状场所有正屋、宗祠;线性场所有水系、
街巷场所、空间结构;面状场所有道路交叉路口以及核心景观区域。
点状场所结构作用、
正屋、宗祠因其形状以及面积我们把其归属于点状场所结构中。正
屋是铜湾陈家族文化的产物。(图1-2)因此,正屋不同于一村一姓祠
堂类型的大规模建筑,实际是经最亲近的家族成员协商围绕自家的家祠
共同建造类似“大家庭”即联体居住建筑的结果。明清时期,中国社会
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小农经济中掺杂了商品经济的成分,因
此铜湾城外出经商的商人靠经商发了家,能够积累起比较可观的财富,
他们不断修建充实正屋。其目的是希望自己的财富荫及子孙,希望后代
能够济济一堂,延续宗族香火。因为时间久以及人使用少正屋现已塌陷。
(图1-3)起初的只是为陈太公过寿而建筑的正屋,以至于后面子孙的
这种对长辈的尊重之礼,使得正屋在聚落中一代代的继承下来,现在正
屋最重要的作用即聚集,不管是红事还是白事,大家都在正屋中举行,
甚至是哪家升官发财、生儿育女这种事情也在正屋中进行庆祝。可以看
出正屋是在文化的发展中发展的,两者是息息相关的。
图1-2 正屋 图1-3 坍塌的正屋
线性场所结构作用
水系、街巷场所、空间结构呈线性故在景观格局中起到了线性场所
结构作用,贯穿整个聚落。铜湾陈内水系、街巷场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
紧密联系,所以习俗文化对它们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洗菜、洗衣、
聊天休息都与两者密不可分,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去对自己居
住的环境进行系统的规划,比如人们会人为的去开凿水渠以便溪水可以
更好的为人们所利用,聚落内没有像城市广场那种可以供人们聚集的场
所,人们就利用建筑与建筑之间所围合而成的相对开场的场地来进行活
动,这些文化活动总是围绕着人们的活动的变化而变化。(图1-4)
图1-4 村内活动 面状场所
在铜湾陈的调研中,比较开敞的位置还属道路交叉路口和核心
景观区域,呈面状形式存在在聚落内,村落起初并没有像样的道路交叉
口,随着村落人口的增加、交通的需要、贸易的需求以及文化的提高,
人们对道路的要求越来越高,村内由之前的石板小路到现在的3 米多宽
的水泥马路。(图1-5)核心公共空间对于聚落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
用和意义,往往成为聚落中最为突出的一个空间区域。铜湾陈内核心景
观区域就属村内的打谷场了,打谷场虽然场地比较的开场,但是因为稻
谷的晾晒以及缺少阴凉之地,所以人为活动相对来讲要少很多,只有晒
稻谷、晒衣服以及通行的作用
从字面意思上面来讲村落边界是指村庄与外界之间的疆域性界限,
如以亲缘和地缘关系为基础的地域共同的范围,以土地所属为依据的村
界,以及行政关系制约下的村组织行政的界限等;深层次的意义则就涉
及到村庄主要事物和活动的非疆域性边缘,如村庄的经济组织、市场经
济网络、人际关系网络和社会生活圈子所涉及的范围等。在这里我们主
要讲的是第一种,多元化的边界给整个村落增加了许多神秘性及乐趣。
铜湾陈三面靠山,另一面则以植物组团为主形成一面树墙,在围合形式
上面属于全围合式,给人一种大自然的归属感。
街巷及公共空间
铜湾陈村的街巷结构呈南北向延伸,东西向依次排列。随着村民居
住范围的逐渐扩大,新建筑的增多,巷道也随之而增多。由起初的石板
巷、土路再到水泥路,联通各个建筑,又分割出不同的休息活动空间。
建筑布局沿正屋依次相望而建,并由主干道向两侧蔓延,街巷互通,它
是起初建房者根据地理、风水等条件,自发建设而形成一个整体的居住
群体。
传统村落的街巷担负着整个村落的交通和联系,并且结构有序、等
级分明。铜湾陈的街巷可以分为三个等级:交通性街路、生活性巷道、
里弄。不同等级的街巷所担负的功能不同,所形成的空间尺度、景观形
态也有相应的差别。
3.1、街巷形态与尺度
3.1.1、 鱼骨形的街巷结构
鱼骨形的路网结构主次分明,南北向的交通要道形成清晰的空间主
轴,次级巷道由主轴发散出去,向外延伸。延伸的巷道大多数都垂直于
主道路,并在靠近主道路部分线形较笔直,随着向外的延伸线形则更为
自由。主道路顺应地势起伏,是人们活动最频繁的重要空间。
主要街路都比较宽敞,宽度在3 米- 6 米,而主要生活性巷道宽度
为1.5 米- 3 米,有些里弄宽度仅有0.8 米,只能让人侧身通过。而这
些都是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形成等级尺度分明的村落街巷网络。
3.1.2、街巷的尺度与功能
巷道的功能十分单纯,即连接上一级的街巷,并通向每户民居的入
口。因此铜湾陈巷道的尺度都很小,多数只有一米多宽,两人并排行走
都觉得狭窄。
传统街道空间要素分为实体要素和行为要素。实体要素主要是指空
间建筑围合成的水平界面、两侧的垂直建筑界面、街道节点以及部分设
施小品等,也就是街道上的一切主要构成物。行为要素是街道空间活力
的体现,既人在街道空间中的活动要素以及各种行为在产生过程中对空
间的影响。传统的街道空间尺度的重要因素主要有街巷宽度和沿街建筑
高度的比例,两侧建筑之间或立面中各细节之间的比例关系,或立面高
宽比例关系;街巷长度与宽度、广场大小与周围建筑高度的比例等等。
铜湾陈街巷空间大多以小尺度为主,具有很强的亲和力。(表一)
表一街道宽度的艺术标准( 街道宽度/ 两侧建筑高度)
比例 街道空间特征
1:1 封闭、非常狭窄
2:1 空间上围合,但不觉得狭窄
3:1 最近比例,不会太宽,产生空间感较

6:1 能保持空间围合感的最大比例,且建筑不阻挡
街道视线
通过对几条主要街道进行实测统计,其街巷具有良好的比例尺
度,是亲切、近人的。街道的宽度和建筑的高度,反映空间给人的总体
感受,街道尺度比值的不同,空间感受也不同。铜湾陈传统街巷空间尺
度、围合空间都适宜人的使用要求,而这种尺度的亲切感与历史感也正
是传统街巷空间的魅力之所在。(表二)
对于很多村落来说,主街除了是交通的主干,往往一侧还建有
庙宇、戏台或祠堂。是举行各种公共活动的场所,并兼有一定的社会功
能,如调解村民间的矛盾,共同议事等等,在很多节日期问都要举行大
型的民俗活动,如跳地戏、抬亭子。这些空间还具有一一定的仪式性和
纪念性,例如正屋,是为了祝寿而建的,后来被用作屯粮、祭祀等用途。



度D

H
D/
H
A


5.5
7.5
0.73
M


2.5
7
0.35
E


3
2.5
1.2
H


2
2.5
0.80
表二铜湾陈主要街道比例
注:街号参考本文中【图4-1 道路标号】
3.2 公共空间
铜湾陈村聚落公共空间依据功能及空间分布范围的不同,划分
为村口、圣地空间、水体空间、绿地空间、道路交叉口、场院空间(含
打谷场、门前后院)。
3.2.1、重要公共空间
正屋作为重要的公共建筑,成为聚落中最突出的一个空间区域,
对铜湾陈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是铜湾陈重要公共空间中不
可缺少的要素。(见图1-4、图1-5)
3.2.2 村口
铜湾陈村的村口结合入村道路形成一个公共空间,这一类型空
间往往处理得比较随意。村口部分实际上属于村子发展的边缘地带,因
而建筑较少,不能明确界定出街巷空间。在这种情况下侧界面由几株石
栎、苦槠相互围合形成竖向的垂直空间,形似门洞,给人们提供一个半
封闭的过渡性空间,当人们自村外开敞的自然空间经由这里再进到村里
有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底界面有地形变化,东西高中间平坦,
东边有一条南北向的溪流经过,道路两侧分布着各家的田地,在地面铺
装上,就只是单一的水泥道路与软质的区分。(图2-4)
图2-4 铜湾陈村口
3.2.3 圣地空间
纵观中国居住聚落的历史,可以说,祠堂主宰着传统聚落形态的发
展和演变,因此,宗祠是传统广府村落公共空间的核心部分。铜湾陈没
有祠堂,村民们口中的正屋功能同祠堂类似,正屋坐南朝北,朝向村口
的方向,古时陈氏祖先修建正午的目的是为宴请宾客,这样的朝向有欢
迎的寓意。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正屋已不能完全发挥过去的功能,但
它在人们心中一形成一种观念的物化。正屋常与在其东北角的打谷场一
起组成村落里面最大的开放空间,尽管现在人们对打谷场的使用不太频
繁,偶尔会有人晾晒农作物或小孩嬉戏玩耍。
村民每月农历初一和十五会烧包袱,这是当地人的风俗习惯,地点
一般在村口福神庙,以求全家平安。福神庙大约有400 余年历史,坐落
于村口山坡上,眺望全村,有保护全村的寓意。同样也会有人去祖坟山
上祭拜祖先,祖坟山位于西北面的山腰上,坟碑的位置有一定讲究,两
在上,四位居其下,根据其祖先地位而定的。(图3-1)
图3-1 村口的福神庙
3.2.4 水体空间
水,在传统农业社会中是村落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灌溉农田、水产
养殖、村民生活、消防都离不开水。因此,在村落的选址和建设中对水

 


  博深论文网( www.bosslunwen.com ),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论文发表论文投稿指导的机构。本站提供整体论文发表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国家级论文/核心论文/CN论文。
  论文投稿:bosslunwen@126.com
  咨询电话:18602588568
  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论文投稿-发表论文86099078

版权所有:博深论文网 苏ICP备06011074号
论文投稿咨询电话:18602588568,在线咨询:论文发表-论文投稿-发表论文86099078,论文投稿:bosslunwen@126.com
本站点提供如下服务:论文发表 发表论文 论文投稿 职称论文发表 学术论文发表
山东省济南市城南路213号 本网站隶属于-济南富东化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