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期刊大全 > 其它期刊 >

内在德性与外在伦理—孔子礼义思想浅析

作者:李超峰 日期:2014-07-03 09:50 来源:华人时刊
【摘要】“礼”与“义”是儒家五常中的两个重要维度。孔子提出“礼”与“义”的思想维度,荀子讲二者连用形成“礼义”观,
这是对孔子思想的延续。孔子思想中的“义”是内在人伦等级的主观认同,“礼”是外在体制的延伸,本文正是以探寻孔子
“礼义”观为切入点,探寻孔子思想内修外达的伦理体系。
【关键词】礼义;孔子;人伦;伦理
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6-253-02
一、义——内在人伦
众所周知,“义”是封建世俗伦理的内在的德行要求,如
“君义”、“臣义”、“君之臣义”等是封建伦理纲常的重要组成部
分。《礼记·礼运》云:“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
父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春秋时期礼崩乐
坏,但谨守封建等级制度的孔子怎么会容许上下不明,长幼不
分的“通义”?这就得分析春秋时期“义”的内在含义。其含义
与其同音字“宜”同,《中庸》有言,曰:“义者,宜也。”中肯的说
就是“适宜的”,表明“义”是一个多元性含义,一种正面的情
感,理解要根据“时、实、史”的客观情况。
春秋时期讲到“义”往往同身份地位一起,如《韩非子·解
老》有云:“义者,君臣上下之事,父子贵贱之差也,知交友朋之
接也,亲属内外之分也。”而“依照春秋时代的理解,‘义’是与
个人的‘身份’与‘地位’有关的。”①以“适宜的”态度、方法去对
待不同的人,父待子以慈,子事父义孝,事君以忠,事友以诚。
这些归根结底都是一个态度的问题,荀子在论述孔子思想时
说:“少事长,贱事贵,不肖事贤,是天下之通义也。”(《荀子·
仲尼》)就强调了以不同的的方法对待不同的人,并内在的规
定世俗伦理中的人际关系就是“通义”。
孔子重视“正名”,强调“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
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
所措手足。”(《论语·子路》)故《礼记·文王世子》云:“正君臣
之位,贵贱之等焉,而上下之义行矣。”天尊地卑的自然法则,
君尊臣卑的人伦事理,在这里被一个“义”所统括,义其实是人
内在伦理纲常要求,可以说是“父子亲”这样一种表象所给予
的先验的情感为“义”,然后被外化为伦理纲常的“孝”,再则推
出君臣之间的“忠”,兄弟夫妇的“敬”,可以说“义”是“忠”“孝”
“敬”等情感的物自体。“义”是人先天的情感,内化于每个人
的普遍准则而不具有可知性。但人类社会需要将这种普遍准
则外在的描述出来,结合社会上层建筑的需要,构造一种具有
普遍约束力的原则。
二、礼——外在制度
现在史学界普遍认同“儒”是以“教学”和“治丧相礼”为主
要职业的人。如胡适认为“儒”的“职业还是治丧、相礼,教
学”。②冯友兰同意胡适的观点,认为“所谓儒是一种有知识、
有学问之专家;他们散在民间,以为人教书相礼为生。”③孔子
作为一个儒者,重视“礼”的根源也就无需赘述了。
王国维通过对甲骨材料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得出了殷商
时期的“礼”是“奉神人之事”的结论,相当于通常所认为的宗
教礼仪活动。但到了春秋时期“礼”的含义逐渐扩大,《左传·
隐公元年》有言:“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诸侯五月,同盟
至;大夫三月,同位至;士踰月,外姻至。赠死不及尸,吊死不
及哀,豫凶事,非礼也。”即“自天子以至士人,按其身份与地位
之不同,礼以规定了其在不同时间与处境之行止、动作、姿态、
言词、以至使用物品等。”④可见,这里的“礼”对不同等级身份
的人何时埋葬,何人吊念都做了具体的规定。钱穆也指出:
“凡当时列国君大夫所以事上、使下、赋税、军旅、朝觐、聘享、
盟会、丧祭、田狩、出征,一切以为政事、制度、仪文、法式者莫
非‘礼’。”⑤从而使“礼”成为了不同身份与等级的“视、听、言、
行”等外在规定。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
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日:“请问其目。”子
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
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第十二》)克制住自己言
行举止,达到君子“仁”的境界,具体做来就是这“视、听、言、
行”四点,借外在的约束,熏陶内在的悟性。可见孔子这里也
是将“礼”作为一个外在的制度,其目的在于唤醒人内在德性。
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
佾篇》)越礼之事让孔子非常惊讶,认为季氏嚣张至极。
三、礼义——儒家内修外达的融合
有学者认为“礼义”始自孔子,这其实是不对的。礼义思
想出现在孔子之前,《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载晋国筮史的
话,日:“礼以行义,信以守礼,刑以正邪。”又有《左传·恒公二
年》记载晋大夫师服的话,曰:“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
政,政以正民。”这都在孔子之前。但是孔子十分重视“礼”与
“义”的内在联系,虽然没有将礼义连用,但将二字并列使用。
《论语·子路篇》记载有孔子的话:“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
)用情。”后世儒学却将“礼义”合词以表达孔子
的礼义思想,如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叙》记载有:“夫不
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又有“孔
子之史,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
当一王之法。”
孔子思想目的性表现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也是
儒家思想中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人生之希望。但在弄清楚“希
望什么”之前总有“是什么”与“为什么”的问题,儒家搞不清
楚,因为这是实体性的问题,孔子的学生子贡也困惑,感叹说: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
也。”(《论语·》)从此,就停止了对这个本源问题的讨论,不用
知道“为什么”只要按照规定好的“礼”就行了。不过通过探析
四书中言语也能推出一二,儒家经典《礼记》就详细的论述了
“礼”和“义”内在的联系及共同的价值属性,日:“天先乎地,君
先乎臣,其义一也。……然后父子亲。父子亲,然后义生。义
生,然后礼作。礼作,然后万物安。无别无义,禽兽之道也。”
(《礼记·郊特牲》)明确指出“义”产生于人性,子曰:“性相近,
习相远”(《论语·阳货篇》),人生而有性,知“亲亲”,以“习”导
之,明“孝义”,而后懂“礼数”,这是应然的。
孔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论语·卫灵公》)依此,劳思光认为:“礼依于义而
成立,‘义’是‘礼’之实质,‘礼’是‘义’之表现。于是,一切制
度仪文,整个生活秩序,皆以‘正当性’或‘理’为其基础。”⑥杨
伯峻注释为:“君子(对于事业),以合宜为原则,依礼节实行它,用谦逊的语言说出它,用诚实的态度完成它。”⑦孔子认为
“义”是人的内在德行与涵养,能服人,但需要通过“礼”来表现
出来赢得尊敬。
四、结束语
如果将“礼”理解为“规矩”,那这些“规矩”在制定时总有
其目的性,但随着斗转星移、时光流逝,人们早已忘记其最初
始的目的。我们年复一年所遵循的这些近乎机械式的传统,
使得这些行为方式早已潜移默化的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之
中。作为“理性”存在的人做着无目的的事,是令人沮丧的,可
一旦冒然打破这种传统“规矩”各种社会问题就会涌泉如注。
可见,“礼”很多时候被我们视为无用的,但却有其“合目的
性”,也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控制着人类社会,“义”就是这
看不见的手,我们不能定义它,只能用一个模棱两可的词“适
宜的”来形容它的存在。中国几千年的社会传承就是靠着这
看不见的手“义”,及外化法规的“礼”来维持、发展。
注释:
①④梁家荣.仁礼之辨——孔子之道的再释与重估[M].北京:北
京大学出版社,2010.
②胡适.说儒[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3.
③冯友兰.原儒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⑤钱穆.国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⑥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一卷[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⑦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博深论文网( www.bosslunwen.com ),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论文发表论文投稿指导的机构。本站提供整体论文发表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国家级论文/核心论文/CN论文。
  论文投稿:bosslunwen@126.com
  咨询电话:18602588568
  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论文投稿-发表论文86099078

版权所有:博深论文网 苏ICP备06011074号
论文投稿咨询电话:18602588568,在线咨询:论文发表-论文投稿-发表论文86099078,论文投稿:bosslunwen@126.com
本站点提供如下服务:论文发表 发表论文 论文投稿 职称论文发表 学术论文发表
山东省济南市城南路213号 本网站隶属于-济南富东化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