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五四”运动分水岭两侧的两部爱情小说,《玉梨魂》与《伤逝》同以悲剧作为结局引起读者的思考与感慨。本 文选取两位女主人公为切入点,分析映照在其身上的悲剧因素、悲剧意识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并对不同阶段知识分子“人” 的意识做出解读。 【关键词】玉梨魂;伤逝;比较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6-257-01 作为“鸳鸯蝴蝶派”的代表,《玉梨魂》有着“言情小说之 祖”的称号,它的出版掀起了一个以骈文写作小说的高潮。《伤 逝》选自鲁迅小说集《彷徨》,是鲁迅唯一的以青年的恋爱和婚 姻为题材的作品。两部作品相隔时间并不长,在许多方面都 有着相似性。而“五四”运动的“催化剂”效果又使得二者可比 性增强,作者的社会意识与觉醒观念也对此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不同的因素下的相同悲剧命运 《玉梨魂》以绮丽缠绵的文笔叙述了一个哀伤婉艳、凄惨 动人的爱情故事。它写的是另一种不为礼教所容许的恋爱 ——寡妇恋爱。作品的基调颓废哀伤却又缠绵悱恻,以爱情 毁灭的结局向现实低头。《伤逝》以“五四”时期勇敢地冲出旧 家庭的青年男女子君和涓生为主人公,他们敢于向封建旧势 力旧制度反抗。但二者走到一起后愈加发现生活磨平了革命 精神和理想,最终分开,子君落得死亡的悲惨下场,而涓生也 发出深切的悲痛和愿入地狱的悔恨。 就《玉梨魂》而言,促使其悲剧的最大因素是封建礼教。 它反映出辛亥革命前后青年向往爱情、自由的必然要求和强 大的封建礼教阻挠该要求实现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也是文 学作品中的常见冲突模式。中国男权社会“三纲五常”的道德 规范强调了男女关系的秩序规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 女性的代表梨娘不得不放弃内心的渴望,走向制度带来的深 渊。封建礼教“吃人”的本性在此得到了体现,封建社会对婚 姻的压迫成了“鸳鸯蝴蝶派”该时代作品的相同主题。 封建礼教“吃人”的现象一直延续,然而在《伤逝》中它退 居到了次要地位。他们在自由恋爱时同样遭到了来自家庭和 社会的各种阻挠,但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态度,使得他们终于 冲破重重阻碍而结合,实现了婚姻自主的理想。在这里,封建 礼教败给了个人的意志和坚持,然而这种坚持最终败给了时 间和自己。这是冲破阻碍走到一起后的迷茫与懊悔,更是“五 四”时期知识分子“梦醒后无路可走”的精神苦闷。由恋爱走 入婚姻的失望,由自以为的了解转入这样的现实摧毁了之前 的浪漫与想象,现实迫使两个自由恋爱的人投降。 二、“人”的意识觉醒 在《玉梨魂》中已经显示出“人”的意识的朦胧觉醒。梨娘 虽然也是自觉地用封建礼教来规范约束自我的行为,但其情 感和行动已经超出了封建礼教规范的领域。较之前作品女性 人物而言在思想上有很大的进步性。女性敢在封建礼教下迈 出自由恋爱的一步需要更大的勇气,尤其是梨娘的特殊身份。 当然,说她是意识的朦胧觉醒是因为传统观念的制止,她渴望 见到心上人又畏惧礼教,最终采取了把小姑许配给梦霞的做 法,落得悲惨的下场。“人”的意识在此时只是一束十分微弱 的光,无法抵御封建势力的摧残。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一句令 人钦佩的话出自“五四”新女性的口中。“五四”新思潮的洗 礼,使得新青年们义无反顾地冲破围城,以决然的勇气和实际 行动争取到了个人自主的爱情婚姻。这是中国女性“人”的意 识的觉醒。当然,这种觉醒的程度是初级的,因为从子君那 “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的眼睛看来,仿佛冲出旧门槛的 那一刻就已经取得了叛逆封建的彻底胜利,似乎找到一个理 想的爱人就获得了永久的幸福和安宁。这是当时许多青年单 纯的理想主义,而鲁迅就以犀利清醒的笔打破了这一幻想,指 出了他们的缺点和弱势。 作为主人公灵魂和命运的赋予者,作家的思想意识直接 影响到文章的主题和结局。民初作家的爱情意识还没有达到 近代的男女平等、人格独立,他们的潜意识中,仍旧残留着封 建的以女子为玩物的男女不平等观念。他们处在宗法制解 题,而新人文主义精神尚未确立的过渡状态下,因此文学创作 也呈现的是过渡状态。民初小说家一方面肯定爱情的合理, 敢于表现和忠实自己的生命体验。另一方面他们又崇仰礼教 戒律,压制合理的爱情,这就是他们在表现个性,坦露内心世 界时处于吞吞吐吐,欲说还休的状态。① 但是鲁迅却不同,钱理群在《心灵的探索》中解读鲁迅“于 天上看见深渊”时说:“在一般人看作是历史发展运动的终点 的地方,鲁迅看到的是新的点。……在一般人以为将获得永 恒的‘天堂’里,鲁迅看到了‘死’”。②在此,可以看出作者清醒 的头脑和批判的锋芒以及理性的光辉。在《伤逝》中鲁迅既看 到了封建礼教的摧残性、看到了新青年身上的反抗性和觉醒, 同时又看到了处于思想意识新思潮初级阶段的知识分子的迷 茫和软弱性。这是鲁迅“超越目的,重视过程,执着现在的清 醒现实主义”的体现,也是他多疑尖刻的思维方式的体现,值 得我们深思。 从《玉梨魂》到《伤逝》,跨越了新思潮运动后的青年人,从 朦胧中慢慢觉醒。他们敢于冲破阻碍,追求自身幸福,对不 合理的封建道德规范提出反抗,同时又有着自身客服不了的 缺陷。不同阶段知识分子的意识觉醒程度决定了小说的人 物命运和形象特点,梨娘与子君以不同的因素走入了相同的 结局,这让我们在哀叹中去思索其内在悲剧精神和理性的悲 剧批判性。 注释: ①关爱和.中国近代文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3. ②钱理群.心灵的探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