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期刊大全 > 其它期刊 >

宗教视域下周朴园形象解析

作者:马韬 日期:2014-07-02 09:27 来源:未知
【摘要】“原罪”意识是曹禺早期戏剧创作的中心主体之一,同时也是他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一个显著标志。在曹禺早
期的戏剧创作之中,他不仅以艺术化的手段解析了基督教的教义,将基督教的“罪”意识投射到人物身上,将人性种致命
的弱点通过“原罪”意识加以解剖,同时又将读者的意识引导向灵魂的救赎的命题。在曹禺的诸多戏剧创作中,周朴园是
“罪”意识的集大成者,因此对周朴园的剖析,也将在宗教视域下展开。
【关键词】基督教;原罪;救赎;周朴园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6-263-01
在曹禺的诸多戏剧创作中,周朴园是“原罪”意识的集大
成者,因此对周朴园的剖析,也将在宗教视域下展开。本文通
过对周朴园“犯罪-惩罚-救赎”模式的解析,深入探索了曹禺
在宗教影响下对笔下人物命运的改变,让读者对周朴园的形
象耳目一新。
周朴园是曹禺剧作《雷雨》中的主要人物,在他的身上深
深地体现着基督教关于“原罪”与“现罪”的观念,他的性格、命
运的转变也给我们展现了基督教义中犯罪—惩罚—救赎的道
路,而这道路也是曹禺先生戏剧创作的基本思路,因此,搞清
楚在宗教视域下周朴园的人物性格与形象对我我们今后研究
曹禺的其他剧作和创作思路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周朴园具有中国第一代资产者的典型特征, 他青年时代
的身份是留学外国的新兴资本家, 后来却充当了封建伦理道
德的维护者。他接受了违背个人意愿的第一次婚姻, 也埋下
了30 年后的隐患。得知侍萍自尽周朴园深感良知不安,随着
时间推移逐渐变成自觉的内省, 最后甚至发展为自我克制与
折磨。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犯的罪孽, 所以几十年一直在
进行自我谴责。面对周朴园的悲剧困境, 曹禺为他的人物选
择了现实拯救与精神救赎并重的方式, 试图通过佛教与基督
教来设计忏悔的道路。
周朴园是雷雨中悲剧的始作俑者。三十年前他与周公馆
的侍女侍萍相好,侍萍为周朴园生下第二个孩子后便被赶出
周家,被逼投河自尽。当时的中国尽管受新文化运动的冲击,
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等传统的婚姻观仍然深深地
影响着国人,于是侍萍的被赶就成了必然。但从后面侍萍与
周朴园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周朴园在这起事件中并不应
该负主要责任,侍萍讲到:“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
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
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我
亲生的两个孩子,你们家里逼着我留在你们家里。”这里一连
用了四个你们,可见这个你们是偏向们的,那么这个们是谁
呢?应该是周公馆的长辈们,明确地说就是周朴园的妈,周家
的老太太。可以说周朴园对侍萍还是有感情的,他怀念侍萍,
他想弥补他的过失,他想给侍萍一些补偿,但他现在有事业有
家庭,唯一能给侍萍的只有钱了。同时在他心目中钱也是最
重要的东西之一,也是他认为理所当然的最重要的东西之一。
他愿意用他比较重要的东西来补偿他的过失,以减轻他心中
的内疚,否则他就不会一出手就大方地给了侍萍五千块钱的
支票而拒绝给工人加一点微薄的薪水,他总爱穿绣有梅花的
旧衬衣,就是搬家时也忘不了把侍萍用过的东西原模原样地
搬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周朴园对过去的留恋和怀念,对侍
萍的感情。曹禺在后来谈到周朴园时说:“他对侍萍的怀念可
能是真的两次婚姻都不如意,回想起来还是和侍萍相处的日
子在他罪恶的生涯中留给他一些美好的记忆,他对侍萍的留
恋怀念便成为他后半生自欺欺人经常咀嚼的一种情感。”从这
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于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在一定程
度上是肯定的。在序幕和尾声中,周朴园老了,头发斑白、沉
郁苦闷、老态龙钟在死的死、疯的疯、走的走的悲剧结束后活
着,并且清醒着的他对所发生的这一系列的人间悲剧充满了
难以摆脱的负罪感,他以虔诚的忏悔心态皈依了基督,想从宗
教中去寻找寄托,来减轻他心中的罪恶,老人又望一望立在窗
前的老妇转身坐在炉旁的圈椅上,呆呆望着火这时姑奶奶已
在左边的沙发上坐下,拿了一本圣经在读着。在大年三十的
晚上望着壁炉内的火听着圣经的吟诵他的心无疑是不平静
的,那种深深的内疚和忏悔将伴他到永远,他向基督深深地忏
悔借此寻找精神上的慰藉。
在这里我们看到周朴园与侍萍私通犯了基督教的“原
罪”,而其后淹死了几千个工人,又发了一笔断子绝孙的“昧心
财”使周朴园犯了贪罪,而贪却正又是基督教的“现罪”所以,
惩罚与救赎就接踵而来。这惩罚首先是体现在了周萍的身
上,周萍与瀿猗私通,在基督教的教义中,犯了“与继母行淫”
罪,他意识到了自己犯了不可饶恕的罪过,于是四凤的出现是
他看到了救赎的希望,他与四凤热恋、私通,又犯了与“姐妹行
淫”的罪过,陷入更深的罪过中去,而四凤,瀿猗得到惩罚都是
由于周朴园和侍萍犯了“原罪”的原因,他们受到的惩罚都是
为了让周朴园得到救赎,这种救赎一直到死才能结束。曹禺
没有给周朴园安排一个“死”的结局,曾使许多人无法接受。八
十年代初,曹禺曾对一位访间他的专家说:“周朴园,我只是写
他吃素,没写他信佛,后来他成了天主教徒了。”
曹禺直接将周朴园置放于教堂文化氛围的主观动机—对
于这一人物的灵魂的拯救。周朴园面对着两位已疯的妻子,
聆听着修女朗读《圣经》经文,通过这一痛苦而又浪漫的艺术
画面, 作者明显是要让观众或读者接受一个忏悔的罪人的艺
术形象。此时此刻的周朴园,抛弃了自己的不义之财,在空虚
无语的精神状态中,以默默祈祷和忏悔的方式,与上帝进行着
灵魂的对话。他将上帝引人自己的苦恼中, 让其参与自己的
痛苦与需要:“他把上帝看作是跟他最亲近、最亲密的存在者,
他对上帝坦白他自己的最秘密的思想,坦白他最关切的愿望。”
上帝成了他唯一的救世主和灵魂的归宿。正是在上帝的引导
之下“, 通过空虚自己,一个人抛弃了从前的自我,抛弃了他从
前知道自己所是的那个自我, 与此同时又找到了一个新的自
我。”曹禺没有将周朴园推向灵魂与肉体的毁灭, 目的就在于
他遵从了上帝的旨意,让周朴园通过“空虚”和“否定”自我,重
新认识到上帝的存在和伟大, 并让观众或读者深刻地感悟生
命的真实意义和神圣的天国意识。
可以说,曹禺在其作品中都毫无顾忌的展示着灵魂拯救
意识的诱人光环。或是不同人物的灵魂自救,或是上帝使者
的救赎,都从各个侧面增强了曹禺作品道德主题的亮色。周
朴园借宗教精神抚慰作用来摆脱现实的烦恼,宗教是他的心
灵栖息之地。最后,周朴园一直在苦苦寻觅失踪的鲁大海,也
可以说周朴园一直在进行着宗教教义上的救赎,直到生命的
结束。
参考文献:
[1]宋剑华.基督精神与曹禺戏剧的原罪意识[J].文学评论,2000(3):
123-133.
[2]张璇.周朴园忏悔的宗教意蕴[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0(4):135-137.
[3]曹禺.雷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4]王晓华.曹禺前期戏剧的三种思想资源[J].深圳大学学报,2003
(3).

 


  博深论文网( www.bosslunwen.com ),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论文发表论文投稿指导的机构。本站提供整体论文发表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国家级论文/核心论文/CN论文。
  论文投稿:bosslunwen@126.com
  咨询电话:18602588568
  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论文投稿-发表论文86099078

版权所有:博深论文网 苏ICP备06011074号
论文投稿咨询电话:18602588568,在线咨询:论文发表-论文投稿-发表论文86099078,论文投稿:bosslunwen@126.com
本站点提供如下服务:论文发表 发表论文 论文投稿 职称论文发表 学术论文发表
山东省济南市城南路213号 本网站隶属于-济南富东化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