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期刊大全 > 科技期刊 >

新时代对于信仰的解读

作者:王新维 日期:2014-06-28 10:31 来源:华人时刊
【摘要】数百年前诗人歌德曾这样高度肯定信仰的价值“世界历史的唯一的真正的主题是信仰与不信仰的冲突。所有
信仰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对当代人和后代人都是光辉灿烂、意气风发和硕果累累的,不管这信仰采取什么形式,另一方面,
所有不信仰的在其中占统治地位的时代(也不管这不信仰是什么形式),都只得到一点微弱的成就,即使它也暂时的夸耀
一种虚假的光荣,这种光荣也会飞快的逝去,因为没有人操心去取得一种对不信仰的东西的知识”而如今在市场经济日
趋推进的我国社会转型期,我们正经历着信仰“虚化”的阵痛。
【关键词】新时代;信仰;转型
中图分类号:B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6-279-02
一、信仰的理论范式解读
(一)信仰的概念
在汉语中,《说文解字》解释“信,诚也。从人言”,“仰,举
也。从人,从卬”。在《论语》中也有多处提到“信”“仰”。如: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
语.学而》)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子贡
曰“: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
仰之。《( 论语.子张》)信,既是指信用,言行一致,名实相符;又
是指真诚的相信他人,特别是他人的语言和行为。仰,本意是
抬头,指怀着敬意的尊崇、仰慕。而近代以来对于信仰的理解
纷繁复杂,信仰是人们对于某种宗教或者理论体系等的一种
坚定不移的确信,《辞海》解释信仰是“对某种宗教,或对某种
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信仰是一种终
极性价值追求,张曙光先生提出“一般认为,信仰是人们对某
种主张、主义和价值理想的极度信服和尊崇,寄托着人的精神
的最高的眷注和关怀。”荆学民教授认为,“信仰的问题是一个
价值和价值观念的问题,但不是一般的价值观念的问题而是
统摄整个价值观念的核心问题,因而也是世界观、人生观的集
中体现。信仰的形态纷繁复杂,但归纳起来却是两大类型:个
人人生信仰和社会理想信仰。”;信仰是人们消除疑虑、坚定行
动的动力,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皮尔士认为,信仰是通过人的
思维达到的人的生活中的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促使我们坚定
的去行动,并使我们的行动更加有效率。他说:“我们已经看
到,它正好具有三重特性:第一,它是我们所觉察的某种东西;
第二,它平息了怀疑的焦躁;以及第三,它包含有这样的意思,
即:在我们的本性中建立起一种习惯。”
(二)信仰的基本特征
1. 信仰是后天形成的。信仰从来不是人生来就有的,而
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一定的家庭背景
中,一定个人的社会体验等的结果。社会环境和家庭背景下
人们信仰的真诚状态影响着一个人内心真诚的信仰的形成,
也只有人的自觉的真诚才能培养后来者的真诚信仰。费希特
认为;“我们大家都生来就有信仰——瞎活着的人盲目的听从
秘而不宣的、不可抗拒的冲动,有眼力的人则自觉听从这种冲
动。”①这种观点似乎是夸大了信仰的作用而把信仰与人的本
能相混淆。
2.信仰是一种关于世界的整体定义。人们在认识世界或
者对象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对于世界或者对象的抽象认识。
信仰是一种根本性的关于世界的整体定义。胡塞尔指出,“认
识对象,尽管我们实际上只是看到了它的一部分,但是,认识
对象的其他没有被看到的东西,共同构成了认识对象的内涵。
我们看到的部分,仅仅是指向认识对象的内涵的一种“空泛的
认识”。②可以看到:人们在认识过程中“一种整体立意”对于
认识十分重要。信仰具有的这种整体立意是最根本的。在对
具体的对象进行认识时,也伴随着认识主体对对对象的立意
行为,但是只有信仰是对世界的整体立意,没有这种整体立
意,人们获得的认识必然是支离破碎的。
3. 信仰的本质。信仰问题是普遍而又永恒的。需要信仰
而又能够具有信仰,是人之为人的一个重要特点。任何一个
正常的人在其一生之中都会不可避免的与信仰发生联系。信
仰是一种比较玄妙的精神现象,具有相当的抽象性和神秘色
彩,它所需要的证据既非日常生活所能提供,有非技术和实证
知识所能提供,因此需要抽象而又思辨的哲学思维来思考和
把握。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信仰问题似乎是很具体的,比如因
为信仰的不同而导致的教派争执等等,他们似乎能够通过某
种具体的手段如教廷裁判甚至武装冲突加以解决,但从理论
上考察,许多非常表面的问题也往往大有深意,并将人们引向
抽象的理论领域。在国内学界不少人把信仰看作对于某些尚
未被证实和实现的事物所持的坚定态度。③这种看法值得商
榷。它看到了信仰中有尚未被证实的成分,但是问题在于:能
够把那些尚未被证实的东西的确信看作信仰吗?如果把“未经
证实的成分”看作信仰的实质要件,那么,其结果就是对某些
未经证实的荒谬的东西的坚信也能够成为一种信仰,信仰与
迷信杂而不分,任何迷信的东西都可以声称自己的“信仰”的
地位和权利了。
二、市场经济对国人信仰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的确立,不仅仅是中国人民作
为历史主体的自觉和自主的选择,应该说,它有着深刻的历史
必然性,它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不可超越的历史阶段,又是社
会发展的不可超越的历史阶段。马克思正是从将社会发展与
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提出了著名的“三阶段”或“三形态”
说。从造成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人信仰困惑之原因这
样一个特殊的角度,我们却更为关注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
人们对市场经济带给人的正面效应论证有加,其实,正是在
问题的另一面即它的负面效应,他们标准的构成了市场的“二
律背反”。
1. 市场经济为个人主体地位的确立提供了经济形式,但
却同样为极端的个人主义提供了经济依据。是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确立,实质上是把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人从对指令
性计划、行政命令和长官意志的人格依附中解放出来,使其
走向市场并成为经济运作的主体,在经济运作中具有独立的
自主性。但是正是如此,人们却极容易把这种变化看成是人
可以脱离其“社会性”,脱离现实的政治和道德的结束,一切
“个人”为中心,天马行空、我行我素,从而造成极端个人主义
的盛行。
2. 市场经济把人从对人的依赖性中解放了出来,却把人
送进对物的依赖性之中。市场经济把人从过去的人身依附状
态中解放了出来,其最大的积极效应就是使人们从过去那种
主要从事人与人之间的虚幻斗争中解放出来,真正成为马克
思所说的“世界历史性的真正普通的个人”。这是生产力的极
大解放。但是,正是在这种过程中,诱发了人对物的崇拜,膨
胀了人的物欲导致了人大面积的急功近利的短期破坏行为,
同时我们国家人均资源的短缺,快节奏的生活状态衍生出当
代中国人普遍性的不再相信“可以称之为永恒的东西”,信仰
呈现出不断的“虚化”趋势。
3. 市场经济唯一遵循的“价值规律”,保证了人在经济生
活中的平等地位,然而,却导致了人的整个社会生活的额“市
场化”。只有在市场经济中,人身依附的等级特权关系才可能
被消灭,个人与个人的平等关系才会建立。这是因为市场经
济唯一遵循的就是价值规律,而在价值规律面前从来就没有
高低贵贱之分,权力本位让位于能力本位,这使我们的社会阶
层得以流动呈现勃勃生机。但是“交换”这一市场经济的不二
定理不断延伸到我们的政治、文化、道德等更加广阔的领域
中,道德传统,独立人格出现“势微”的迹象,曾经让我们深信
不疑的“永恒”在更多人的思想中摇摇欲坠。
三、市场经济下的信仰重建
对于正处于转型期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中国而言,重建信
仰虽然不是重新建立一种新的信仰,而是重新建立我们过去
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的立场、方法和态度,但是毕
竟我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已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民众的精
神世界较之当年选择马克思和共产主义时已经发生了根本
性变化。
1. 在处理信仰蕴含的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人际原则上,我
们还要坚定不移的确立个体主体性、个性自由的原则。多年
来,我们并没有真正走出封建传统信仰中用整体主义消融个
性的误区,常常把集体和和个人、集体主义和发展个人利益对
立起来。现在,我们早已从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市场经济是以个人为主体的社会
交往形式,它更加依赖于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需要条件
去创造发展人们的个性,促进人们的自我实现。因此,当人们
从那种无法容忍个人发展的的历史环境中走出来的时候,必
然对过去那种旧有的信仰体系表示怀疑。
2. 在信仰的理想层面上确立从市场经济向后市场经济的
过渡,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的确立有它的历史
必然性和合理性。它所表征的时代。内化于人们的信仰结构
中,但是它只是为人们提供了“是的应当”或者“现实的应当”,
而不能为人们提供所谓“应当的应当”和“将来的应当”。将来
不是现在,因此将来的应当意味着对市场经济的超越。扬弃
了的市场经济,并不是回归到此前的自然经济,而是走向后市
场经济。这里的“后市场经济”并不是我们过去所实行的那种
没有经过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使生产力水平达到高度社会化
的计划经济,而不是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发展到他的
极限)使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的文明
程度极高基础上的经济样态。这就是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
义自由王国社会的经济样态。当然,这无疑是一种理想,甚至
是一种终极的理想。信仰需要的就是这种理想,需要的就是
这样的终极关怀。
3. 在信仰的发展脉络与整体态势上实现从神圣文化到现
代性文化的过渡。所谓神圣文化即是传统的前现代的文化,
这种文化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社会形成和发展起
来;而以现代化为指导的现代性文化其基本内核是技术理性
和人本精神。从目前世界历史发展的整体态势来看,不同的
民族和国家正处于不同的文化发展水平和阶段。中国正处于
从前现代性的神圣文化向现代性的文化的转型时期。而当代
社会转型期中国人信仰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同一时
空文化的多元性与多重挤压。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
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厚重,它哺育中国人民几千年,深深
熔铸于民族的血液之中,植根于当代中国人的深层心理结构
中,再有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是无可比拟的,因
而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潮不同程度的影响着每个中国人的生
活。信仰重建在文化发展的维度上,就是要把它的现实立足
点,从过去人们所倍加崇尚的传统文化移位于现代性文化,是
人们在信仰的高度上,就像对待市场经济和独立自主的人那
样,给现代性文化于广阔的生存空间。
注释:
①[德]费希特.人的使命[M].商务出版社,1982.
②[德]埃德蒙德.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③冀哲.信仰问题研讨综述[J].哲学动态,2002.

 


  博深论文网( www.bosslunwen.com ),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论文发表论文投稿指导的机构。本站提供整体论文发表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国家级论文/核心论文/CN论文。
  论文投稿:bosslunwen@126.com
  咨询电话:18602588568
  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论文投稿-发表论文86099078

版权所有:博深论文网 苏ICP备06011074号
论文投稿咨询电话:18602588568,在线咨询:论文发表-论文投稿-发表论文86099078,论文投稿:bosslunwen@126.com
本站点提供如下服务:论文发表 发表论文 论文投稿 职称论文发表 学术论文发表
山东省济南市城南路213号 本网站隶属于-济南富东化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