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刘向的《列士传》和《孝子传》开始,“三王冢”故事流传已久,并分化成众多版本,其间又演绎出了不同情节。在 故事流传过程中又包含了不同的思想性,具体来说有远古神话与巫术思想,墨家“侠义”思想与惩恶扬善的传统道德思想。 【关键词】三王冢;故事流变;思想内涵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6-261-01 “三王冢”故事即我们熟知的“干将莫邪”故事,这个传说 至唐代时从吴越地区经海路传入日本,被重新演绎,同时对日 本文学文化产生了较大影响。可见“三王冢”故事的流传度十 分广泛。那么,它在我国古代的文献中是如何流变的呢?流 变过程中又包含了怎样的思想呢? 一、“三王冢”故事流变 最早关于“莫邪”的记载出于先秦的《墨子》,《太平御览》 卷三四四引其佚文说:“良剑期乎利,不期乎莫耶。”①其后文献 如《吕氏春伙·察今》:“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由此可见 先秦文献中的“干将莫邪”指的是利剑名,而非人名。关于这 点,王念孙早在《广雅疏证》中论述:“干将、莫邪皆利刃之貌, 故又为剑戟之通称。”② 时至两汉,“干将莫邪”从名剑之名开始转化为人名,并逐 渐有了“三王冢”的传说。首见于西汉刘向《列士传》。《太平 御览》③卷三四三引《列士传》云:“干将莫耶为晋君作剑,三年 而成……分葬之,名曰三王冢”。 可刘向把“干将莫邪”作为人名并非是“率尔而作”,而只 是收录民间故事。而把“干将莫邪”视为著名剑师的是东汉袁 康的《越绝书》和稍后的赵晔《吴越春秋》,尤其是后者,《吴越 春秋》所载的传说是对早期剑名文本及刘向剑师文本的综合, 从此,剑名与剑师得到统一。其铸剑部分,增加了“莫邪断发 剪爪投炉”的情节,使铸剑情节更为详瞻,复仇情节也较早先 版本更为生动。 魏晋时期是干将莫邪故事的定型时代。魏曹丕《列异传》 中就引此事,内容与《列士传》同。后东晋干宝《搜神记》以很 长篇幅记载“干将莫邪”事,内容丰富,人物形象鲜明突出,眉 间尺欲逃亡后,补充了其入山行歌和哭泣的情节,为客的出场 提供理由,也符合眉间尺尚且年少的身份和父仇难报的心境 等等,作品的反抗性、斗争性得到了充分的彰显。李建国先生 认为此为“诸记之最佳者”。④同为东晋的萧广济《孝子传》亦 载此事,相较其它版本,新增了“楚王夫人抱柱生铁”的情节, 同时铸剑与复仇故事发生的国家与人物也趋于统一。 魏晋以后,“干将莫邪”故事一直流传不断,如唐代陆广微 的《吴地记》,宋代龚明之的《中吴纪闻》,范成大的《吴郡志》等 均有记载。不过时至明清时期,始具有神仙道术意味,明冯梦 龙《东周列国志》与清代《说岳全传》即是如此。 二、“三王冢”故事中的想想蕴含 干将莫邪故事最先源于民间,后又经百世流传,所以其中 所蕴含的思想并不单一,而是呈现出多元与复杂的状况。大 致有如下几种思想内涵。 (一)远古神话与巫术思想 如前文所说,《孝子传》新增“楚王夫人抱柱生铁”情节。 铸剑所需要原材料并非采自山中,而是楚王夫人抱铁柱而生 神铁,颇具神话特色。因为在冷兵器时代铁十分重要,但又开 采不易,加之古人的思维方式中常常有幻想的因果联系,于是 产生“抱柱生铁”这样的神话思维模式。同时干将莫邪铸造神 剑也具神奇本领,如陈建宪所说:“在农业社会中具有某种特 殊技能的人,常常令人刮目相看,他们的技能在传说中被说得 神奇无比”,⑤所以干将莫邪事愈被神话化。 《吴越春秋》增加了“莫邪断发剪爪投炉”的情节,这是远 古巫术思想的反映,更进一步说是交感巫术。《吴越春秋》中 实际上还写了干将的师父铸剑事迹,他用“夫妻俱入炉中”之 法,以人殉的方式铸成了宝剑;干将之妻莫邪用的是“断发剪 爪投炉”之法。这反映了原始巫术两个阶段:早期的原始巫术 是用人殉这样残酷的方式使兵器获得神奇性能,剪发断爪则 反映了交感巫术最基本的思维原则———部分即等于整体, “发爪”扮演着莫邪的角色,古代崇拜祭祀,在莫邪那里,“断发 剪爪投炉”被视为“烁身成剑”的替代,“发爪”与“人身”一样是 上帝或鬼神的祭品。 (二)墨家“侠义”思想与惩恶扬善的传统道德思想 墨家提出补弊救世的一系列主张,同时又是个组织严密 的社会团体,墨家与侠相伴而生,侠义精神是其在追求平等实 现“天下为公”社会理想的极端表现。在墨家狭义思想影响下 产生一大批侠客,如大诗人李白早年就曾学习墨家,而作《侠 客行》一诗:“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自刘向《列士传》关 于“三王冢”故事以来,便有了眉间尺复仇情节,在复仇时路遇 “侠客”,在侠客的帮助下得以复仇成功,这无疑是墨家侠义思 想的最好体现。 中国社会自古以来都崇尚“惩恶扬善”,“三王冢”中的楚 王正是因为滥杀无辜、残暴无比才有了被杀的结局,“基于这 种历史质素的莫邪之子对楚王复仇,尽管是通过神话的方式 来完成的,但它丝毫不减人们对惩罚恶行流露出的畅快心情, 鞭挞了邪恶,伸张了正义。”⑥ 注释: ①③[宋]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1582;1576. ②[清]王念孙.广雅疏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042. ④李建国.唐前志怪小说辑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45. ⑤陈建宪.中国民俗通志·民间文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5:127. ⑥唐贤秋.干将莫邪传说的文化元素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2 (8):1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