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 四川) 【摘要】混合型住区是适应当今社会发 展而产生的一种城市各个阶层居民有效融 合的住区模式。混住型住区丰富的社区功 能,多样的组合形式,互动的共享空间, 能满足不同阶层居民的需求。其公共空间 是承载居民交往、生活的重要场所,对提 高住区整体环境质量以及促进混住型住区 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公共 交往空间打造的角度对混合型住区进行一 定探索,并基于现今混合型社区发展状况 提出一些公共空间打造的思考及建议。 【关键词】混合型;多样化;参与性; 共享;互动 1. 混合型住区模式 1.1 混住型住区发展现状 城市住区作为城市中重要的建筑类型, 承载着城市人的日常生活,影响着人们的 方方面面。进入新世纪以来,城市居民在 出行、消费、休闲、社会交往等方面都放 生了重大的变化,因而对住区形态及住区 环境有着更高的要求。从建筑单体中功能 的混合到混合型住区的建设,“功能混合” 型住区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以北京市先 后出现了SOHO、现代城、当代MOMA 等, 成都也出现了中海国际社区、南湖国际社 区等混住型社区。 1.2 发展混合型住区的必要性 我国社区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如住 区功能结构单一、人口结构单一、住区过 于封闭、住区规模尺度不当等问题。多功 能混合将居住、办公、商业这三个构成人 们日常生活的基本功能要素有机结合,给 居民工作、生活带来了便利,并在一定程 度上缓解了城市局部交通的压力,节约了 城市资源,是一种环保可持续的住区模式。 2. 混合型住区的公共交往空间主要特 征分析 一个相对完整、具有一定规模的住区 本身即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应当 同时具有居住、商业、文化娱乐、教育和(无 污染)轻工业等职能空间[1]。 混合型住区主要是一种功能混合和不 同社会阶层人群混合的具有活力的住区模 式,有开放式布局、功能多样性、重视街 道作用、注重公共空间的营造等特点。相 对于纯化型住区,混合型住区内部除了有 足够的居住领域外,还具有丰富的公共交 往空间。 2.1 必要性 混合型住区模式具有多样化的功能,因 此带来了多样化的建筑、多样化的住宅和多 样化的公共空间以及多样化的景观等等[2]。 公共空间作为住区外部空间的重要组 成部分,承载居民公共活动的重要场所, 并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适宜、优质的公共空间能提升住区环境、 增进邻里交往、丰富住区文化、完善住区 功能等。公共空间的共享性及协调性能起 到“功能互补,利益互惠”的作用。 2.2 特殊性 混合型住区公共空间具有功能多样性、 互补性、复杂性(社会性)、安全性等特殊性。 混合型住区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公共空间的 打造也应该具有多样性与丰富性,能满足 不同人群的需求。住区广场作为“共享客厅” 最具有公共性和艺术魅力,是居民公共交 往的主要场所,是最能反映住区文化特征 的开放空间。入户内外空间作为家居空间 与公共空间的一个共融地带,其微妙的共 享关系为邻里交往提供了一个适当的平台。 2.3 复杂多样的行为动机 混合型住区居民来自社会各阶层,这 一特点决定了其复杂多样的行为动机与群 体需求。特殊人群、低收入人群、暂住人 群可称为弱势群体。因此,重点研究老年人、 儿童、青年人、弱势群体的需要,对于提 高城市住区公共空间的品质是很有必要的 [3]。住区公共空间是君民共有的生活空间。 不同的居民因不同的物质生活水平和价值 观念,因而生活需求、生活方式和内容不同。 因而住区规划需要准确了解居民的基本需 求,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空间的关系。 3. 公共空间打造的思考 3.1 多功能兼容 公共空间的打造如何满足不同阶层居 民的需求?共空间的打造中应结合不同群 体的不同心理需求及生理需求,有针对性 的设置能兼顾共享与互补的公共空间及公 共设施。功能的单一会带来很多问题,如 住区多样性的稀缺,日常生活的不便,体 验丰富性不足、社区文化生活的单一等问 题。打造层次丰富、体验性强、交往性强 的公共空间能激发住区居民的互动和交往,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区和谐和社区文化的 发展与传承,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3.2 从“分异”到“隔离” 公共空间的打造如何打破不同社会阶 层居民的“隔离”?居民由于其收入、消 费能力、价值观、生活习惯、精神追求等 各方面存在差距,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会产 生“隔离”现象,而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 心理层面。打破这种“隔离”现象对于住 区和谐发展很重要。公共空间的打造应强 调对居民心理感受的考虑,通过不同类型、 具有亲和力的空间打造引导居民完成从“分 异”到“融合”的过程,营造具有归属感 的人性化空间。住区规划在保留公共交往 空间的同时要注意居民的私密性要求,尽 量提供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的多层次交 往空间,在促进不同收入阶层的居民交往 的同时,曾进居民的社区归属感。 3.3 参与性景观的积极意义 在公共空间景观环境的打造中,应不 仅仅考虑观赏性,还应考虑人的参与度。 合理、有活力的景观环境应该拉近自然与 人的距离,让居民能真切感受到景观带来 的改变和品质提升。具有参与性的景观空 间相对于观赏性空间更具有魅力和吸引力, 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居民交往,有益于发 展健康、阳光的室外交流活动。同时应兼 顾景观空间的动静属性、私密度与开放度 的把握。 4. 案例分析 针对目前混合型住区的开发现状,本 文选取了成都南湖国际社区作为基本案例, 从公共空间的打造的角度从功能混合层面、 心理需求层面、景观建筑打造层面三个方 面进行分析。 4.1 功能混合层面 南湖国际社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双流 县南延线南湖度假风景区内。由府河、江 安河交汇,总面积逾6000 亩。自然资源、 人文资源较为丰富,周边配套设施完善。 周边有成都著名中学、小学、医院、商业街、 游乐园、星级酒店、写字楼、商业中心等 基础设施,集餐饮、娱乐、度假、商务休 闲为一体。湖畔欧洲风情商业街、梦幻岛 大型主题公园、河滨休闲区、水上演艺广场、 主题婚庆广场、大型体育运动中心使其功 能多样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南湖国际社 区公共空间的布置使其具有较强的休闲和 消费体验。 4.2 心理需求层面 南湖国际社区是收入水平在一定层次 上的居民混居,而不是差异鲜明的贫富混 居,因而社区居民“隔离”比较容易打破, 公共空间打造中从“分异”到“融合”的 过程通过其丰富的公共空间规划也得到了 基本实现。社区内欧洲风情商业街、主题 婚庆广场为混住居民提供了一个空间尺度 适宜的交往空间,其丰富的商业形式也为 居民提供了可选择的消费、休闲方式,能 同时满足混居居民的不同需求。 4.3 景观建筑打造层面 南湖国际社区的绿化率为60%,容积 率为5,社区内景观建筑风格以欧式为主, 具有多样性和体验性。社区婚庆广场、商 业街为居民提供了公共交往空间,中式茶 楼、西餐厅、咖啡厅为居民提供了半公共、 半私密的多层次交往空间。 5. 结语 混合型住区模式的混合性、多样性及 功能区的共享性是把双刃剑,在便捷人们 工作生活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和不足。 因而解决混合导致的差异及“隔离”成为 打造公共空间中不可避免的要点。混合型 住区的公共空间作为承载居民公共活动的 主要平台,不仅是住区建筑物质空间实体 的延续,同时也是不同阶层居民交流的最 表象的场所,是传承社区文化的重要纽带, 是提升住区和谐度的重要环节。创造充满 人情味和魅力的和谐居住区公共空间,是 每一个设计师的责任和目标。 参考文献 [1] 楚超超,夏健. 住区规划[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172 [2] 熊砥柱. 混合型住区规划设计策略 研究.[D]. 华南理工大学.2011 :32 [3] 刘海滨. 城市住区公共空间研 究——以成都市为例.[D]. 西南交通大学: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