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给出了一种煤粉工业锅 炉的一键点火控制系统,集中讨 论了无人干预条件下的自动点火 控制流程。在详细分析各执行元 件的启动停止条件的基础上,综 合考虑各执行机构的次序和锅炉 运行及环境参数,分两个子系统 控制点火流程,并采取了元件间 的耦合控制策略。最后基于西门 子PLC 搭建起了硬件系统,实现 了锅炉自动化点火。 【关键词】点火控制系统 系统结构 自动化点火 煤粉工业锅炉在我国日趋成为旧式锅炉 的替代品。目前国内燃油燃气锅炉都有成熟的 点火熄火控制保护装置,但煤粉工业锅炉作为 一种新型燃烧技术锅炉,点火控制还停留初始 阶段,并没有专用的一键点火控制策略,这对 于煤粉工业锅炉来说是一个短板,影响锅炉运 行效率,锅炉运行的安全系数也不高。 1 启停系统构成 煤粉工业锅炉点火流程涉及设备和参数 较多,不仅需要严格依照顺序进行,同时也需 要监测过程中相关指标以保证安全,在启停过 程中,每部分的启动和停止均与整体环境参数、 其他部分状态密切相关。 点火系统主要由六个子系统构成,包括: 点火器、供气系统、供油系统、配风系统、检 测系统以及供料系统。其中点火器为点火电极, 提供高压电弧,产生电火花;供气系统为燃气 阀,控制燃气供给;供油系统包括燃油泵、燃 油阀,控制燃油供给;配风系统包括引风机、 鼓风机、二次风阀、一次风机,保证点火过程 中炉膛内的负压状态;检测系统包括炉膛温度 传感器、火焰检测传感器、燃油压力传感器、 锅炉出口水温、风阀开度等,监测环境变量, 传给上位计算机进行分析;供料系统为给料器、 锁气阀,控制火焰稳定后煤粉的供给。 2 各系统启动和停止流程 当控制系统切换为远程时,可以开始一 键点火控制,为保证安全,各子系统需满足一 定条件才可启动;同时当其他子系统出现问题, 或参数异常时,需要立即停止点火。 2.1 配风系统 点火启动流程:当二次风阀开度正常后, 启动引风机,保持一段时间至引风机频率达到 额定值,开启鼓风机,而后延时10 秒。燃油 阀开启30 秒、炉膛温度上升2 度、油气混燃 5 分钟、并且火焰强度大于95% 后,允许开启 一次风机。 停止流程:给料机停止60 秒后,停 止一次风机,一次风机停止5 分钟后,鼓风机 停止,延时10 分钟后,引风机停止。其中联 锁保护原则为:当引风机故障时,停止鼓风机; 同时,鼓风机或引风机故障时,停止一次风机。 2.2 点火器 点火信号发出后,点火器启动需要满足 以下条件:启动吹扫完毕、一次风机停止、给 料机停止、引风机频率在20HZ( 允许正负1hz 误差)、二次风阀开度15%(允许正负%2误差)、 燃气压力大于60kpa,并且点火次数少于等于 3 次。点火器启动后,延迟10 秒关断。 2.3 供气系统 点火器运行后,首先开启燃气阀,将液 化天然气点燃,而后开启燃油阀点燃燃油,最 后启动给料器,在油气混燃烧三分钟后关闭燃 气阀。关闭条件为:在燃气阀开启延时12 秒后, 查看火焰检测器,火焰强度低于80%,或燃油 泵运行信号下降沿来临时,关闭燃气阀。 2.4 供油系统 当燃气阀启动后10S 后,火焰强度大于 90%,开启燃油泵,而后保持火焰强度的同 时,检测燃油压力达到1.0MPa 后,开启燃油 阀。停止条件为:燃油阀关闭后,或燃油泵运 行70 秒且燃油阀未启动,同时燃油压力低于 1.0Mpa 时,关闭燃油泵;燃油阀开启一分钟后, 若炉温升高温度低于2 度,或 给料器运行信号下降沿来临时, 关闭燃油阀。 2.5给料系统 当锁气阀运行延时10 秒, 燃油阀处于开启状态,火焰强 度达到98% 以上,并且燃油压 力大于1.0Mpa 时,开启给料器, 由一次风将煤粉吹入锅炉并点 燃。下列状况发生时,联锁保 护机制启动,停止给料器:(1) 给料器启动后30 秒后炉膛温度 上升幅度小于2 度;(2)给料 器启动后30 秒后氧含量降低少 于1%;(3)引风机故障;(4) 鼓风机故障;(5)一次风机故 障;(6) 锁气阀故障;(7) 锅炉出口水温超过设定值。 3 控制流程 如图1 所示。 4 总结 本文介绍一种煤粉工业锅炉的一键点火 控制系统,分析点火系统各部分的启动和停止 条件,采用顺序流程控制的方法依次执行配风 吹扫和锅炉点火,将各执行模块耦合考虑以实 现联锁保护,并基于PLC 搭建了硬件控制系 统。本文在保证安全性的基础上,实现了无人 干预情况下的煤粉工业锅炉一键点火控制。 参考文献 [1] 马立阁, 陈岑. 基于 PLC 的燃气电厂启 动锅炉一键启停控制[J]. 工业控制计算 机,2012,25(9):125-126. [2] 刘影, 宋资勤. 煤粉锅炉点火技术及其发 展[J]. 发电设备,2001(4):13-16. [3] 龚仲华.S7-200/300/400PLC 应用技术—通 用篇[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6. [4] 张磊. 浅谈火电厂燃煤锅炉点火新技术 [J]. 水利电力机械,2007,29(8):73-74. 作者单位 1.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节能工程技术研究分院 北京市 100013 2. 煤炭资源开采与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 100013 3. 国家能源煤炭高效利用与节能减排技术装 备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 100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