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东煤炭集团公司新闻中心 陕西 神木 719315) [摘 要]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引导社会舆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央视《新闻1+1》为例,对拟态环境下电视新闻评论对舆论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做了分 析。然后就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如何构建正确的舆论导向提出了两点建议。 [关键词]电视;新闻评论;拟态环境;舆论导向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7-0310-01 一、引言 评论是媒体的灵魂和旗帜,承担着舆论引导、舆论监督的重任,关乎社会文 明和进步。电视媒体在新闻评论方面难以令人满意。严格说来,国内除了央视 2008 年开办的《新闻1+1》及在《新闻联播》中插播的“本台短评”等少数节目外, 现存的绝大多数“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评论节目,本质 上应归入新闻专题或深度报道,比如央视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学界和 业界对电视新闻评论的认识也是众说纷纭。 新闻评论是电视引领主流舆论、影响和设置大众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以 拟态环境理论为指导,探讨电视新闻评论,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深入理 解电视新闻评论的作用机制,扬长避短、因势利导,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所谓拟 态环境,是非真实的、虚拟的环境,是相对于现实环境而言的。它不是凭空产生 的,而是现实环境的折射和反映,它是超真实的、仿真的。2008 年初央视开播 的时事新闻评论栏目《新闻1+1》,倡导公共理性,在监督政府、维护公众利益方 面的成就获得受众广泛认可,本文主要选取该栏目为参照物进行观点的阐释。 二、拟态环境与主观现实、客观现实的关系 在大众传播极为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 着密切的联系:一是实际存在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二是传 播媒介经过有选择的加工后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即拟态环境),三是存在于人 们意识中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即“主观现实”。人们的“主观现实”是在他 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而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经过媒体 搭建的“象征性现实”的中介。经过这种中介后形成的“主观现实”,与客观现实 产生了一定的偏移,成为一种“拟态”的现实。由此看出,信息环境也可称之为拟 态环境,拟态环境产生于客观现实,人们通过拟态环境认知世界,进而构筑自己 的主观世界。 三、《新闻1+1》的拟态性体现 首先,《新闻1+1》在选题上是以大众关心的新闻事实为评论的对象,媒体 所呈现的新闻事件无不是新闻事实碎片化、片段化以及价值取舍的结果,评论 素材的拟态化决定了评论内容的拟态化。媒体会选取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 价值观,符合社会传统道德、大众趣味偏好的素材进行编码,受众最终所看到的 新闻事件并非毫无价值导向的“纯客观事实”。建立在拟态化的新闻事实基础上 进行的评论必然会呈现出拟态性。 其次,担任《新闻1+1》节目的主持人、评论员董倩和白岩松是资深的新闻 工作者,节目中所采访的专家、学者对某一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他们的评论更 能直达事件的核心及本质。但是不能否认的是,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生活阅历,他 们的评论离不开自身人生价值观和文化知识倾向所做出的取舍。在大量的电视 新闻评论实践中,他们将个人的知识积累、政治立场、价值追求有机渗透进来, 与节目融为一体。因此,评论员的观点虽然代表着主流舆论但并非完全客观,其 展现给受众的评论内容是拟态的真实。 四、拟态环境下电视新闻评论对舆论的积极作用 (1)进行科学的议程设置,聚焦某一时期的大众视线,为国家大政方针的执 行作好舆论铺垫。如2010 年9 月29 日,国家有关部委出台措施遏制部分城 市房价过快上涨的政策一经发布,《新闻1+1》就房地产调控方面的信息进行了 方方面面的解读和评论。以《将房价调控进行到底!》、《楼市:“金九银十”是个 梦?》、《楼市:低保不容“偷吃”》、《楼市:重生的力量》、《保障房,怎么保障?》为 题,进行了网状、组合式报道,综合运用专家在线评论的方式,增强了评论内容 的深度与广度,达到知识性与引导性的统一,一方面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另 一方面为政策的宣传与执行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2)注重舆论监督,为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平等对话、表达意见提供平 台。媒体是一个舆论载体,公众把视角对准涉及公共利益价值判断的重大命题, 通过媒介载体表达观点和看法,使得真相剥茧抽丝,有利于维护公共利益。电视 新闻评论作为一个现实再现的传播方式,为多样声音、多种观点的交流提供了 自由、开放、公开、平等和理性的空间,使公共利益通过商议得以体现。如2010 年9月30日,《新闻1+1》题为《姓“公”的公园》节目中,面对十一黄金周期间景区 门票应不应该涨价的议题,采访倾听了多位不同年龄段、不同阶层、不同利益代 表的观点,把社会话题上升为体制机制层面的公共议题,促进社会民主化进程。 五、拟态环境下电视新闻评论对舆论的消极作用 (1)《新闻1+1》某些节目制作缺乏观点的交锋,“一言堂”灌输式的观点呈 现方式不利于启发受众的思考力,久而久之,受众容易形成被动接受观点的习 惯,失去对事物的辨别和思考能力。电视媒体同时也是“主持人媒体”。因为“电 视传播与其他媒体的传播,最大的区别是电视传播中看得见的主持人因素,它 是一种真正的人际传播”,在收看电视节目的过程中,主持人也是在与受众进行 人际传播。董倩主要作为主持人的角色存在,代表观众向评论员提出问题,从而 在两人的交流中,传达出观众需要的信息。 而在实际节目中,董倩很少阐明观点,虽偶尔持有不同见解,但马上即被反 驳掉,反而有故意为对方的观点铺路之嫌,其结果是电视观众只听到了评论员 的一家之言,使节目缺乏评论的多元化展现,不利于受众养成理性思考的能力 和平衡选择信息的能力。 (2)《新闻1+1》的某些节目宣教色彩过于浓厚,影响了评论的传播效果。《新 闻1+1》的前身是2006 年停播的《央视论坛》。《央视论坛》停播的原因在于它出 现了很多言论节目致命的弱点,如“述的部分远远多于评的部分”、“政治话题多 为政治文件解读”、“言论一边倒,难以使话题深入”等。《新闻1+1》对这些都作 了很大程度的改进,但偶尔还是会有“精英话语、意见领袖”的“居高临下”。比 如,在2009 年《学生头发长,老师见识短?》的节目中,对于高中生是否应该留 长发的问题,节目否认了学生处于萌芽阶段的“契约精神”、“权利意识”,一味强 调需要维护“师道的尊严”,电话连线的教育专家的观点也与之如出一辙,宣教 意味与精英话语极易丧失公众参与公共议题的积极性,不利于公民社会的构 建。 六、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构建科学舆论导向的措施 (1)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选题和评论内容力求接近客观现实。既然媒介信 息是对现实世界的“抽样”反映,“样本”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大众性。在评论 内容的选材上既有正面的新闻,也有负面的新闻;在进行评论时,不是简单进行 观点的灌输,而是要有不同声音、观点的交锋、辩论,让受众从不同侧面了解事 物的本质。不同观点在整体上的平衡性有利于增进受众对信息的判断力与思辨 力,不仅使评论更为客观、公正,也会真实地反映出现实世界的面貌。 (2)要把握好电视新闻评论的多样性与主旋律的关系,处理好多样性与权 威性的统一。内容的多样性有助于人们更加准确地把握现实环境的变动。但是, 社会舆论信息的多样性不排斥也不可能代替舆论的主旋律,尤其在当前社会转 型时期,既不能压制新闻评论观点的多样性,又要打造反映社会进步的舆论主 旋律,不断加大引导的力度,形成生气勃勃的舆论环境。如果失去主导舆论,人 民也就失去了凝聚力,国家也将失去前进的方向。 七、总结 构建科学舆论导向的方式还有很多,这里只能撮其要,不再一一赘述。本文 的旨意在于强调:拟态环境不等同于现实环境,拟态环境具有两面性,而发掘事 件的真相与本质,引导人们增强对客观世界的分析力与辨别力,是电视新闻评 论的价值所在。因此,在制作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时,要充分认识拟态环境的积极 意义和消极作用,趋利避害,引导大众传播提示的信息环境演化为有利于社会 进步与发展的现实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淑芳.广告传播的拟态作用机制[J].当代传播,2008(3). [2] 郑根成.论传媒社会责任理论的伦理意蕴及其困境[J].伦理学研究, 2009(3). 作者简介 张新锁,女,1986年11月05日出生,西北民族大学会计学专业毕业,现在神 东煤炭集团公司新闻中心栏目部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