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
跳远助跑与起跳的衔接从来都是跳远教学训练的重点内容,也是最难掌握、问题最多的技术环节。因此希望通过研究,使运动员更好地掌握助跑与起跳衔接的技术,更好地解决教学训练中出现的问题,跑跳结合不好接下来的空中动作和落地技术就很难高质量地完成,那么如果在训练与比赛中做好了助跑与起跳的衔接,也就意味着跳远成绩能够大幅度地提高,研究如何更好地使助跑与起跳衔接起来,也就变得意义重大了。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国内外数名优秀跳远运动员作为调查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文献,从参考文献中搜集国内外优秀跳远运动员完整跳远技术中助跑,起跳及其衔接的技术动作资料。
2.2.2 数理统计法:对国内外优秀跳远运动员所涉及的助跑与起跳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统计处理的结果进行分析检验。
2.2.3 对比分析法:是通过对比来得出基数与基数之间的差异,借以了解国内外优秀的运动员助跑和起跳的一系列数据之间的差异和关系。
3、结果与分析
3.1 跳远最后几步助跑技术
跳远最后几步助跑是整个助跑技术的关键。在最后几步助跑中,既要保持高速度(表 1),又要做好起跳准备,运动员的技术风格和特点往往体现在这一阶段。最后几步的助跑技术,主要表现为两种技术特征,一种是最后几步的步长相对缩短,步频明显加快,形成快速进入起跳的助跑技术节奏,另一种是在步长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加快步频,形成快速上板的助跑技术特征。 表 1 国外优秀跳远运动员助跑最后 10 米速度比较分析表 (n=5)
姓 名 国 籍 跳远成绩(米) 最后 10 米
(米/秒)
波斯顿 美 国 8.35 10.50
比 蒙 美 国 8.90 10.70
埃米扬 前苏联 8.86 10.84
刘易斯 美 国 8.91 11.25
鲍威尔 美 国 8.95 10.86
在完成最后几步助跑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强调保持跑的动作结构,保持高速度;(2)要强调保持较高的身体重心;(3)要强调后几步的动作节奏,而不强调最后 3 步步长之间的比例关系。而有些运动员的最后几步步长几乎没有变化或者有所缩短,甚至有所加长(表 2)。因此,最后几步的步长要体现运动员的特点,不能强求用统一模式去完成最后几步的助跑。 表 2 国内外优秀跳远运动员倒 2 步和倒 1 步步长对照一览表 (n=7)
姓 名 成绩(m) 倒 2 步长(m) 倒 1 步长(m) 差数(m) 鲍威尔
刘易斯
比 蒙
黄宝挺
郎 勇
谭正则
许 滨
8.95
8.91
8.90
8.05
8.02
7.98
7.96
2.47
2.70
2.40
1.97
2.20
2.16
2.39
2.28
1.88
2.57
2.15
2.08
2.37
2.12
0.19
0.82
-0.17
-0.18
0.12
-0.21
0.27
3.2 跳远起跳技术
起跳过程可分为上板、缓冲、蹬伸和摆动腿摆动四个部分。
起跳过程踝关节的最大缓冲之处为缓冲和蹬伸的临界点。完成起跳的时间在 0.1 一 0.3 秒之间。按照运动生物力学的理论,从脚着板到临界点为制动力段,临界点到起跳脚离地为动力段。鲍威尔的研究资料表明,这两个力段的时间值、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各不相同(表 3)。
表 3 鲍威尔起跳的有关运动和动力学参数分析表
阶段 时间值(s) 水平冲量
(kg.s)
垂直速度
(m/s)
水平速度
(m/s)
制动力段
动力段
两者比例
0.087
0.043
2:1
8.6
1.04
8.3:1
2.46
0.94
2.6:1
1.56(下降)
0.46(上升)
3.3 跳远助跑与起跳的衔接的影响因素
3.3.1 跳远最后两步步长及步差因素:资料表明,当今跳远助跑最后两步步差有逐渐缩小的发展趋势。相对减小了最后一步步长,这就有利于助跑与起跳动作一气呵成。
3.3.2 摆动腿支撑过程中速度因素:助跑最后一步中,重心速度整体呈下降趋势,表现为由摆动腿着地瞬间下降至摆动腿最大缓冲瞬间,随后在摆动腿蹬地瞬间又有所增加。 3.3.3 摆动腿支撑过程中角度因素:摆动腿离地时的膝角,是跳远助跑与起跳衔接技术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它是影响摆动腿摆得早、摆得快的因素之一。
3.3.4 摆动腿支撑阶段时间因素:运动员整个支撑过程中所用时间,摆动腿支撑阶段的缓冲时间大于后蹬时间,这是运动员为起跳做准备而造成的结果。
3.3.5 着板瞬间摆动腿因素:着板时摆动腿摆动角速度的增大会使起跳脚水平速度减小,使起跳脚着板时阻力相应的减小,使助跑与起跳的衔接更加充分;使放腿距离缩短、缓冲过程缩短,这样身体重心速度损失较小,更有利于助跑与起跳的衔接。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助跑最后几步达到最大速度后到着板瞬间大多数运动员通过减少最后几步步长差使重心平稳过渡并保持水平速度损失较小。
4.1.2 在最后一步摆动腿支撑过程中,摆动腿首先积极着地、经缓冲过渡再到蹬伸,蹬伸阶段摆动腿一侧的髋部是否积极地向前“展送”,蹬伸阶段摆动腿一侧送髋技术,国内运动员在此损失的速度比国外运动员慢约 0.43m/s。
4.1.3 国内运动员着板角和离地时两大腿夹角相对国外运动员较小,而着板时两大腿夹角较大,从运动生物力学角度看,影响了从助跑向起跳平稳过渡,也就是说影响了助跑与起跳的衔接效果。
4.2 建议
4.2.1 在助跑与起跳衔接阶段,应根据运动员个人情况适当缩小最后两步步长差数,促使身体重心平稳过渡,减少水平速度的损失。
4.2.2 摆动腿支撑时间在一定范围内越短对助跑与起跳衔接技术越有利,运动员起跳腿转为下压的时间较短,摆动腿转为前摆的时间较长,就能缩短摆动腿支撑的时间。
4.2.3 摆动腿蹬伸阶段,运动员应保持或加大送髋水平速度,减小摆动腿蹬地膝角,提高屈蹬技术,寻找正确的摆动腿摆动时机并加强摆动腿一侧髋屈肌群力量的发展与练习。 参考文献:
[1]李建臣,赵华恩.我国优秀女子跳远运动员助跑与起跳衔接技术运动因素研究 [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7, 27(2):41-43.
[2] 熊 西 北 . 中 国 田 径 百 年 [M]. 北 京 体 育 大 学 出 版 社 , 2005:120-134.
[3] 钱铁群.跳远助跑最后 2 步步长变化对起跳诸因素的影响[J]. 中国体育科技,2002,38(5):49-53.
[4]唐文兵,程志远,刘敏.跳远助跑与起跳技术研究综述[J].
辽宁体育科技,2005-12,27(6):54-55.
作者简介:区文航,1984 年 11 月生,男,汉族,广西贵港人,研究生,讲师,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体育系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体育教育训练学田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