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传统的音乐学专业教育模式,因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教育特点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需要。学校培养模式与社会对音乐的欣赏需求、教育需求、以及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日渐脱节。经过我们对当前社会音乐发展及需求、学生就业形势、音乐学专业人在应对社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在高校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音乐艺术的”时代性“特征没有准确的认识。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注重所学音乐技能知识的“与时俱进”。
(二)、学生大多具有较好的音乐专业基本功技能,但实际上台表演磨练经验缺失,学生的实际表演能力差,在实际的舞台表演中不能较好的表演音乐作品并诠释音乐作品的内涵。
(三)、学生对于音乐专业的学习大多停留在模仿表演、死学技能的层面虽然掌握了正确的音乐表演技能,但对音乐艺术缺少上升到理论高度的宏观的认识。
(四)、学生往往只懂得表演的方法,而不懂得表演的道理。
缺少教学能力,从事中小学专业音乐基础教育是音乐学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之一。往往出现自己可以表演的较好,但在就业后的实际工作中,如果从事教学工作,无法将正确的音乐知识传授给学生,形成“只能演、不会教”的尴尬局面。
(五)、最重要的一点是,由于音乐艺术的自身科学规律所决定,音乐是一门与时俱进的艺术形式。音乐艺术必须具有时代性,任何音乐艺术形式都必须能反映他所在的时代的”时代思想“和”时代精神“。只有能反映当代社会人所想所感的艺术形式才能在听众的心中引起共鸣,才有存在和发展下去的可能性。
二、音乐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措施
为了在尊重音乐科学规律的前提下,顺应时代需求,培养出具有“时代化”精神的音乐学应用型专业人才。我们提出了以下具体改革措施。
(一)改变课程设置模式
音乐这门学科与其他科学门类在客观规律上存在本质区别。
音乐所表达的内容总是具有时代精神,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因此对于音乐专业知识的学习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变化。
“固定课程”为从传统音乐学教学体系中筛选出的一部分重要的基础课程,这部分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打下良好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理论基础知识。使学生对音乐学的表演和教学有正确的导向和把握能力。“应变课程”是为顺应社会音乐发展方向所设置的技能和理论提高性课程。这部分课程主要以当代社会人们所推崇和认可的最新的音乐表演形式为主。课程的更新要经过充分的社会调研,并在确保有充足的理论、师资、硬件的前提下进行。在音乐学专业所开设的总课程量中,“固定课程”占 60%“应变课程”占 40%。
(二)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往往沿用老师先理论讲授在实际表演示范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需要做的只是机械模仿。学生只有通过亲身的感受与体验才能领悟到音乐中的情感与思想,只有自己被感动和认可的艺术形式才有打动别人的可能性才是成功的艺术。
引导学生多使用各种先进的音乐教学手段和多媒体设备,去体验音乐思考音乐的时代精神,并把这种时代精神贯彻到自己的音乐表演和教学中。才能使学生的音乐表演和教学具有“时代化”
特征,从而引起观众或学习者的共鸣与接受。同时也能使学生更轻松和直接的掌握音乐技能知识。
(三)改变社会实践模式
传统的音乐学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的社会经验获得主要来源于社会实践模块所提供的“听”和“看”的经验。 而这种“听”
和“看”的过程所获得经验,缺乏参与性。请专家和艺术家前来观看和指导,请普通观众做评判,使学生在实际的舞台上的到锻炼和检验。只有得到观众的认可才是真正合格的表演者和教育者。使学生的表演和教学技术趋于“时代化”,真正与社会接轨。
三、“时代化”模式改革的前景与存在的问题
音乐学这样一个传统而又时刻都在思变的学科,是整个音乐教育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特别是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更是一件涉及到方方面面问题的系统工程有很多问题的解决都有巨大的障碍。比如:
(一)“应变课程”模块的课程制定,以什么标准作为评判和确定依据,一旦课程设置决策失误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未来甚至一生。
(二)新的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需要强有理的师资力量做保证,这需要教师不断的进行学习和在培训,对于教师的的自身素质不断提出巨大的提升要求和压力。
(三)丰富而频繁的学生实践活动需要强大的资金和时间资源做保证,不但资金问题就是对学校正常课程的安排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许多方面工作人员的协调与配合才有完成的可能性。
(四)改革是一件长期的工作,只有不停的关注随时根据变化做出应对措施,改革才能见到成效。而这种长期的改革工作如何才能建立一套完善的保障机制鼓励和约束参与的各方面人员长期做下去,仍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我们进行这种改革尝试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我们的老师所教授的内容和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能够适应当今社会人民群众的艺术欣赏追求和精神文化需要。使我们的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学到的音乐学知识将来能真正应用到社会工作当中,为社会创造精神价值和财富,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水平,拓宽学生的就业出路,使音乐学专业的学生真正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级应用型本科人才。
参考文献: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人民日报 2009 年 10月 26 日,第七版。
[2]张向荣 《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培养新模式的思考》
黄河科技学院。
[3]王次炤 张前 《音乐美学》 人民音乐出版社。
作者简介:
王明江,男,1970.12 生,汉族,河北沧州人,衡水学院音乐学院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音乐学。
邢泰宁,男,1985.1 生,汉族,河北衡水人,衡水学院音乐学院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音乐学。
课题名称:“衡水学院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编号:
jg2016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