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期刊大全 > 教育期刊 >

大学生心理契约违背感对其行为及师生关系影响研究

作者:宋 欣 日期:2019-02-25 09:14 来源:未知
一、引言 
“心理契约 ”由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教授提出。心理契约存在于组织和成员之间的一系列无形、内隐、不能书面化的期望,是在组织中各层级间、各成员间任何时候都广泛存在的没有正式书面规定的心理期望。具有不确定性、动态性、双向性、隐蔽性。 
Morrison 和 Rousseau(1997)通过深度研究对心理契约的破裂与违背进行了明确区分,即心理契约破裂(Breach)是指员工对组织未履行心理契约中承诺或责任而产生的主观感知或认知评价,心理契约违背(Violation)是指员工在心理契约破裂后所产生的情绪反应,其核心是愤怒情绪,并指出心理契约违背是心理契约破裂的结果变量。 
我国学者(姜曦等,2003;郑子林,2014)也明确指出心理契约破裂和心理契约违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并存在两个不同的过程。在概念层面,他们强调心理契约破裂,是员工对于组织未履行承诺的某种感知和评价,而心理契约违背则是在心理契约破裂后产生的愤怒、怨恨、辛酸、愤慨和义愤,它是一种“情绪混合体”,是一种显性的情绪、行为表现。在过程层面,他们强调心理契约破裂先于心理契约违背,二者之间存在着一个解释过程,如果解释的及时、得当,则可能只发生破裂不发生违背。 学术界关于心理契约履行的概念没有进行普遍的争论及辨析,普遍认为心理契约履行是缔约双方对其观念中认定的自己必须为对方担负的和对方必须为自己担负的责任义务实际得到履行的程度。 
二、研究假设与数据采集 
高校学生(本科)在从入学到毕业的四年中,学习任务、学习能力及对未来的规划等方面都是动态变化的。学生相关需要随着不同阶段的变化及对所在学校教师了解的增加,他们总是在不断地调整着自我期望和对教师的期望。因此我们认为,虽然高校学生在校期间科学智能与社会智能的培养贯穿始终,但不同年级学生与教师由期望转化为心理契约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大一阶段不但是学生适应大学学习特点的关键期,而且许多重要的基础课也在大一阶段开设,所以大一阶段学生在与教师达成的心理契约中科学智能自我培养责任维度相对较强;大二学习阶段学生对大学的学习与生活特点已经适应,学生开始重视自己社会智能的提高并较多地参与社团活动,在师生心理契约中则表现为学生社会智能自我培养责任维度增强,而科学智能自我培养责任维度强度相对减弱;大三开设的专业课直接关系着学生未来谋生的技能,学生在该阶段表现为通过专业课学习提高自己科学智能的责任强度再次增强;与此同时,大三学生日益接近毕业离校走上社会,因此大三学生对提高社会智能的意识也进一步提升。而大四阶段学生的课堂学习内容和压力减少,为毕业奔赴工作岗位后能够顺利适应社会,毕业班学生社会智能自我培养的责任更为突出。 
根据以上不同年级学生各阶段的学习特点,教师往往会对学生的期望及其自我期望作相应调整,进而与学生达成的心理契约责任也将呈现出相应的变化。基于以上理论推导,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有待验证的假设: 
假设 1:师生心理契约中不同年级师生心理契约在内容上与不区分年级下的结论相同。 
假设 2:师生心理契约中学生科学智能自我培养的责任强度在四年中高低波动。 
假设 3:师生心理契约中学生社会智能自我培养的责任强度在四年中逐渐增强。 
假设 4:师生心理契约中教师相关责任强度与学生相关责任强度呈正相关关系。 
本文使用预测问卷对某省属重点高校 138(各年级分布较为均匀)名学生和 47 位教师进行了问卷的预测试,以便通过采集得到的数据对问卷进行项目分析和信、效度检验。回收数据后使用 SPSS16.0 统计软件建立了数据文件。 
同时将本次相关数据导入 SPSS 16.0 版统计软件,分别将各年级学生和教师的数据合并生成一年级师生合并数据,并添加区分变量加以区别。随后选定区分变量为分组变量,以有关学生25 项期望和有关教师 14 项期望为检验变量(Test Variables),对合并数据进行双独立样本 T 检验。根据统计输出结果中 t-test for Equality of Means 的显著性水平,判断师生就某项期望是否达成一致而缔结为心理契约。当某项期望 T 检验的显著性水平大于0.05 时,我们即认为师生之间在该项期望上达成了一致而转化为师生心理契约,反之,则认为未被对方接受认同而仍然是单方面的期望。 
三、数据分析 
心理契约承诺度是影响主体是否如约履行心理契约的一项重要因素。由于心理契约缔约双方通过心理暗示寻求一致合意的契约化过程,实际上就是双方以暗示方式相互做出承诺的一个过程,因此我们认为,对师生心理契约承诺强度的探讨,有助于高校管理者有针对性地对师生进行调控。从假设 1 得出的结论可知,不同年级师生心理契约在内容上与不区分年级下的结论相同,因此我们可继续使用之前对师生心理契约纬度划分的研究成果。在前期的研究成果中,我们成功地将教师心理契约区分为敬业品格责任与教学技能提高责任;学生心理契约划分为科学智能自我提高责任与社会智能自我提高责任。我们可对各纬度进行means 检验,以分析各自心理契约承诺强度的大小。由于在问卷设计的 LIKERT 五点等级评估法中,1-5 表示完全同意或做到完全不同意或没做到。为便于按通常习惯更直观地理解,我们用SPSS 软件对四个年级师生在量表中的期望程度选择均值进行统计分析(师生达成心理契约的承诺强度与均值大小成正比),结果得出四个年级师生心理契约各纬度的承诺强度. 
该分析结果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假设 2、假设 3,即在高校师生心理契约的内容结构中,学生科学智能自我培养的心理契约责任强度一到四年级是高低波动的;学生社会智能自我培养的心理契约责任强度从一年级到四年级逐渐增强。从均值统计结果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本文假设 4 得到了部分验证,即师生心理契约中教师教学技能提高的责任强度随学生期望强度的变化而变化;而教师敬业品格修养责任强度虽然呈现出的一定波动,但与学生社会智能自我培养责任强度三、四年级比一、二年级高的总趋势也是一致的。 
四、案例分析及结论 
近两年几则发生在中国教育界的师生关系冲突新闻刷爆了网络,引燃了一次又一次的舆论大战。一则是武汉理工大学的研究生导师王攀与其学生陶崇园的冲突纠葛,陶崇园在校内坠楼身亡事件;一则是西安交通大学药理学系的硕博连读生杨宝德因导师对其强烈的控制欲望导致其溺亡。 
社会和学界在对这一系列事件予以高度关注并广泛参与讨论的过程中,有的就事论事,从师道尊严或为人师表等道德视角,支持一方而鞭挞另一方;有的则展开联想,从高校体制和机制等角度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这一事件确实值得人们从各个不同层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反思,而我们希望从社会契约论的角度,就该案例对高校教师、学生及管理者应有的启示进行较深入的分析阐述,以期心理契约独特的社会功能在高校管理中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心理契约的破裂往往肇始于一方对心理契约的违背,即一方不如约履行心理契约的相关责任。首先由于一方因故而违背心理契约,以致另一方不顾心理契约的约束也出现相应的违约言行,并迅速激化矛盾而发生心理契约破裂而导致冲突。 1.重视心理契约对师生行为的影响 
高校管理者应高度重视与规章契约相辅相成的最少外部控制的心理契约,促进师生之间互惠互利的心理契约能有效地构建和履行,充分发挥心理契约激励与约束的独特作用,才能更有效地对高校师生有关态度和行为施加积极的影响,进而推动高校和谐师生关系与优良学风建设向人们期望的方向发展。 2.了解心理契约缔结与履行机制 
高校管理者要有效地发挥心理契约对师生行为的积极影响,师生双方要通过心理契约实现互惠互利的心理预期,都必须对心理契约缔结和履行机制有充分的了解。 
师生之间要成功地构建心理契约,需要双方通过各种暗示来交流相关信息,并恰当调整自我期望和对对方期望的具体内容及期望值,才能最终缔结成双方默契的互惠互利的心理契约。师生心理契约缔结不但主体双方的交流互动非常重要,而且高校管理者在其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级管理者应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和有效的日常管理,来影响和调控师生双方的内、外在性需要及有关的心理期望,并为师生之间沟通交流相关信息创造必要的条件和机会,以便师生双方能够适时调整相互期望的具体内容和相应的期望值,进而促进师生心理契约的成功构建。 理性人假设告诉我们,心理契约双方的履约行为是以理解和判断履约效用(包括经济的和社会的收益与损失)为基础的,任何一项已达成的心理契约是否付诸实际的履行,都是当事人在权衡利弊得失之后的事。当契约主体推断履约的行为效用值为 0 或负值,或断定机会主义的违约行为较可能获得正效用时,就会缺乏付出辛劳来履行心理契约的内在动力,就可能会出现违约的情形。 
3.有效发挥心理契约独特的双重功能 
高校师生通过心理契约实现互惠互利的预期,一方面双方都应该遵循诚实守信的道德要求,接受心理契约对自己的约束,通过自己如约履行相应的责任使对方受到激励,促进对方同样也履行心理契约中自己的义务。另一方面,高校管理者应该在为师生履行心理契约创造必要件的同时,加强诚信文化的建设对不良的违约行为营造出足够的舆论压力,进而促进心理契约的双重功能在师生之间得到有效发挥。 
4.妥善处理师生心理契约的违背与破裂 
要妥善处理师生心理契约的违背与破裂,首先应该准确界定这种感知是如实反映了现实情况,还是因沟通障碍信息交流不充分所致的知觉偏差。其次,若某一方确实没有如约履行心理契约的有关责任,还应分析违约方是主观故意还是因背景发生变化而无力履约。若属于知觉错误或因背景变化而无力履约,则应采取促进师生双方沟通交流的方法。若确属有意违约而不履行心理契约的责任,就应该在弄清违约行为动机的基础上通过批评教育和适当的惩戒措施,来敦促心理契约的违约方按诚信原则履行相关责任。 
心理契约违背在高校学生管理中是客观存在的,由此产生的行为风险也是客观存在的。但这种行为风险还远远没有引起管理者和研究者的关注,无论是从以人为本、学生成人成才的角度,还是从学校有效管理、创建和谐校园的角度,都理应重视心理契约并有意识地建立心理契约管理机制,特别是从规避心理契约违背行为风险的角度,有针对性地化风险为动力,把高校学生管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曹威麟,杨光旭,郭江平.高校教师履行心理契约责任对学生学习行为影响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8). 
[2]曹威麟,董玉芳,朱仁发.心理契约履行、违背与破裂及其管理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7(10). 
[3]陈赞. 高校辅导员管理与心理契约理论应用[J]. 中国高等教育, 2011 (1). 
[4]邹豪循. 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契约与工作状态关系 [D]. 福建师范大学, 2011. 
[5]黄嘉欣,汪林,储小平. 人际信任、理契约违背与组织导向偏差行为--来自家族企业样本的实证证据[J].《南方经济》2015(5). 
[6]罗瑞荣. 心理契约破裂与心理契约违背研究分析及展望[J]《南京航空大学学报年第社会科学版》2014(3). [7]刘小吾. 高校学生管理中心理契约模式探讨[J].学生工作,2010(2). 
[8]马明辉. 基于心理契约视野下的高校辅导员队伍管理[J].文教资料, 2010 (10). 
[9]杨杰,凌文轻,方俐洛. 心理契约破裂与违背当议明[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3). 
[10]张立迎. 普通高等学校教师心理契约形成-履行-破裂的实证研究 [D]. 吉林大学, 2010. 
[11]Fotis, D.,& Gregoris, M.,“Competency based management: a review of systems and approaches”,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2006,(1): 51- 67. 
[12]Rousseau ,D . M.1995. Psychological contracts in Organizations: Understanding Written and 
Unwritten Agreement [M]. SAGE Publications. 
[13]Sims, R. 1994.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s Role in clarifying the new psychological 
contract,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33 (3). 
基金项目:河北经贸大学 2016 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项目。
 

 


版权所有:博深论文网 苏ICP备06011074号
论文投稿咨询电话:18602588568,在线咨询:论文发表-论文投稿-发表论文86099078,论文投稿:bosslunwen@126.com
本站点提供如下服务:论文发表 发表论文 论文投稿 职称论文发表 学术论文发表
徐州市夹河东街牌楼市场3号楼三层南区7#、8#、9# 本网站隶属于-徐州市辰博教育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