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 湖北武汉 430072 当前,2014 届毕业生校园招聘活动已经进入高峰期,为更加 深入、全面掌握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笔者采用座谈的形式, 对若干个高校各个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进行了调研, 分析当前就业形势、交流求职感受,了解他们真实的就业意愿、 求职心态、存在的困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建议与对策, 为采取措施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反馈了第一手材料。当前毕 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毕业生择业观、就业观与就业市场实际状况的差异是造 成毕业生就业困惑的主要因素 一是对地域的选择。北京、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企业招聘需 求较大,但毕业生多希望留在各地省会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参加工作,同时由于一般省会城市规模以上知名企业较少,能够 提供的高层次就业岗位数量有限,毕业生也不愿到中小城市或边 远地区就业,存在较大的地域选择上的矛盾。调研中我们发现, 毕业生对地域的选择呈多元化分散趋势,选择北京、上海工作的 毕业生明显减少,家乡所在地的省会城市更受青睐。 二是对单位性质的选择。工科专业毕业生普遍倾向于设计院、 测绘院、供电局等事业单位,而不愿去施工企业,对工作单位性 质的选择主要是对劳动报酬、劳动强度和工作稳定性的偏好的体 现。 三是对企业规模和知名度的选择。中小企业难以招聘到 “985”、“211”工程学校的毕业生,而世界500 强等知名企业 的求职竞争非常激烈,部分理工科毕业生跨专业应聘综合管理岗 位难度较大。毕业生紧盯大企业、大银行、大机关,忽视了中小 企业的就业机会。 四是博士毕业生就业期望值普遍较高,就业出路相对单一。 博士毕业生多希望去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但这些单位招 聘需求较少,应聘上一本以上重点院校、大城市三甲医院等单位 难度更大。 二、部分毕业生职业规划的意识不强,对求职或考研缺乏清 晰的认知或充分的准备是造成失败和挫折的主要原因 一是对求职或考研的选择不明晰。大部分毕业生在毕业阶段 都选择了考研,但相当多的同学并非是在理性分析主客观条件及 结合自身科研兴趣所作出的理性之选,而更多是为完成家长期待 或盲目攀比跟风之举。部分考研同学信心不足、准备不充分,对 考研与求职选择摇摆不定,从众心理对毕业生的理性决策产生了 负面影响。部分女生为了回避求职过程中的性别歧视而选择考研 或出国,但女硕士的就业压力同样较大。此外同专业本科毕业生 与硕士毕业生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跨层次就业竞争。 二是对就业形势和政策不了解。对自己想从事什么职业、具 备哪些能力没有清晰的认识,对社会、对工作环境不了解,部分 同学即使早早拿到录用通知,也不知该如何科学合理的决策。 三是缺乏求职经验和面试技巧。不少毕业生反映,在简历制 作、面试技巧方面的经验和训练欠缺,是导致求职受挫的重要因 素。 四是跨专业跨学校报考研究生成绩不理想。跨专业跨校报考 研究生成功率较低,且毕业生当年不就业准备全职备考是影响许 多高校初次就业率的因素之一。 三、毕业生在求职应聘过程中遇到的外部环境问题需要社会 各界共同改善和优化 一是考研复习准备期与招聘高峰期时间直接冲突。近年来, 校园专场招聘会启动时间越来越早,并且高度集中在9 月至11 月 中旬。同期也正是毕业生复习备考研究生的重要阶段,一些重点 院校毕业生申请出国、考研复习的毕业生较多,参加招聘会的毕 业生较少,这是造成毕业生在招聘高峰期签约率偏低的主要原因。 然而在春季考研成绩公布后,校园招聘高峰已回落,考研失利的 毕业生再投入求职时就业机会大幅减少。如能调整考研备考期与 招聘高峰期的直接冲突,将有利于提高各高校毕业生总落实率。 二是就业歧视依然存在。性别歧视、身体歧视、第一学历歧 视屡见不鲜。用人单位倾向招聘男生,同时部分女生择业时更看 重稳定、舒适、作息规律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企业的 性别选择。本科非“211”学校的硕士毕业生应聘时也更容易被 歧视。 三是部分同学难过网申简历筛选关。相当一部分招聘单位宣 讲会现场不接受简历,要求学生进行网上申请,而相关专业的同 学由于网申筛选条件过于严苛难过简历关,没有机会当面展示自 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这是造成毕业生参加校园宣讲会积极性不 高的因素之一。 四是基础学科招聘需求相对较少,如人文、社科、理科等部 分专业就业需求信息相对较少,各高校有待进一步开拓市场、挖 掘就业信息。 四、高校需加强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毕 业生就业竞争力 一是用人单位对科学学位硕士与专业学位硕士给予区别对 待。少数单位在招聘时认为专业学位硕士的知识基础和研究能力 弱于科学学位硕士,因此强化两种硕士研究生在培养方式上的不 同特色并使其符合社会需求,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 的重要途径。笔者建议专业学位硕士实行双导师制,由校外导师 指导实习实训,能提高毕业生实践经验和能力。 二是企业对个别学院的个别专业不熟悉。如地图学与地理信 息系统的毕业生反映,招聘单位认为该专业只是研究地理科学的 学科,不了解该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可以在 物流、汽车、互联网等许多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建议各高校在与 行业内单位的各种交流中,应主动推介本校各专业设置和培养特 色。 三是少数学科学习压力较大,实习安排、科研任务或考试压 力影响学生按期毕业或就业。如《数学分析》课程较难,通过率 较低。此外,博士按期毕业人数仅有一半左右,且多在毕业论文 完成后才开始找工作,使签约时间滞后。 四是个别专业需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紧密 结合。个别艺术类专业需明确培养方向、突出培养特点、提升培 养层次,且需满足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才能从根 本上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 五、加强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打造就业信息发布畅通平台 (一)招聘信息的分类整理。各高校就业信息网上海量的招 聘信息应按层次、行业等标准进行分门别类,有利于学生准确把 握招聘信息。并单独设立实习版块,有利于大三年级提前申请暑 期实习生计划。 (二)博士研究生反映高校招聘信息较少,并建议将高校招 聘信息单独分类。 (三)各个相关专业的学校,应做到同类信息共享,相互在 第一时间共享、传递招聘信息。 (四)少数毕业生认为大型供需见面会参加人数太多、招聘 单位层次不够高,希望能把优秀企业主动邀请进校园,提高毕业 生与优秀企业的双选效率。 (五)高校就业部门在招聘服务方面应做得更周到。 六、加强就业指导,提升毕业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 一是不少毕业生、尤其是研究生反映缺乏就业指导。简历制 作、面试技巧等准备不充分,在应聘初期就遭遇失败、心理受挫。 二是学生在签约时对协议书或合同条款的效力、违约责任,户籍 迁移和档案移转的政策和规定不了解,签约时难以决策。 七、对策及建议 (一)引导学生树立理性的择业观,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建功 立业。从近几年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发展情况来看,到基层锻炼 确实更容易担重任、挑大梁,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建立招聘单位与毕业生求职的畅通机制。可汇总毕业 生电子简历等信息主动推荐给用人单位,建立微信、微博等多媒 体通讯手段,提高就业信息传递效率。 (三)加强毕业生求职前就业指导与培训。要将新老生交流 会、简历制作、模拟面试等讲座和培训做成学生就业前必须完成 的工作流程在各个学院全面开展。 (四)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社会实践、企业实习和公司开 放日等参观体验活动。 (五)调动导师的积极性和社会资源,请导师向用人单位主 动推荐毕业生。 (六)医药类专业需主动开拓省外就业渠道,开辟新的就业 市场、加大宣传力度,引导毕业生到省外就业。医药类校园招聘 会可尽量安排在医学部举行,以提高毕业生参会积极性。 (七)通过加强对就业工作人员业务培训等举措,降低辅导 员流动性较大对就业工作的负面影响。 作者简介: 朱炜,湖北武汉人,1981 年8 月26 日出生,武汉大学经济 与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博士在读,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