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扎染,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印染工艺,很少被当代人所使用,不过不少热爱手工艺者都比较热衷这种传统手工艺,但是由于没有足够的经验,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无法预知的问题与困难。我通过自己的作品总结出几条扎染过程中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作为普遍问题看待,所以在扎染开始之前,可以以此作为借鉴,以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 扎染,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印染工艺,在古代称为“绞缬”,扎染工艺早在秦汉时期就已问世,至南北朝时期绞缬制品已普遍用于服饰。其基本方法是用线将织物折叠捆扎或缝扎包绑,然后再染。因为织物在捆扎缝绞时所承受的轻重松紧的压力不同,故而在染色过程里,色浆于织物纹理中浸透程度也不同,由此产生了各种深浅虚实、变化多端的色晕效果。扎染的色泽纹样具有简朴明快、神奇多变的特点。 扎染的神奇之处也在这里——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出现。然而这种无法预料的效果,也给最后的成品带来了某些问题,我在初次接触扎染的这段时间里,做扎染的过程中也碰到了一些问题。 一、 视觉冲击力不强 在做 “星空下的小镇”时就遇到了这个问题。整幅扎染主要用平缝法,房子线条错综复杂,但使用平缝线可以表现出小镇的平和宁静;贯穿小镇的蜿蜒小路使用满地平缝法,一排排紧密的平缝,形成排列在一起的线条。夜空中的星星用点来表现,大小不一的点,表现了星星的大小变化,使画面更活泼生动。染出来之后,发现房子的轮廓比较纤细,不够突出,因为使用的是2毫米针距平缝。需要改进的就是轮廓使用两排紧密的平缝,使得线条变粗,来增强视觉冲击力。同时,星空应该扩大范围,多做一些“星星”,这样在构图上也会更饱满。 二、 捆绑时没有捆到缝线处 另外一张“猫头鹰”在做铅笔稿的时候,就打算用捆绑的方法表现,但是在抽线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一个问题。猫头鹰主体用面来表现,捆扎的面随意自然,向外扩散,能够表现出毛的质感。我用的是2毫米平缝方法,结果由于几个面离的比较近,捆线的时候捆不到平缝线处,染出来的结果就是平缝的线与捆扎的面分开了,效果比较混乱,就不是我当初想要的面与面的构成,而混入了轮廓线。于是,重新做一张就要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发生,改进方法就是轮廓线用两排或三排紧密的平缝,之后就要好捆绑多了。 三、 没有注意平缝针距大小 当然,只是有些地方没有考虑周全。就比如重新做的那张“猫头鹰”,两排平缝能够增大轮廓线的宽度,可以使线与捆扎的部位融合在一起,形成整体的面。但是看到成品后,发现眼睛部分有点问题,眼球变小了——这是因为画轮廓线的时候没有考虑平缝的针距大小,我用的是5毫米针距平缝眼球,结果扩散的面积比较大,导致了眼球比当初画的轮廓要小,这也是因为刚开始的时候没有预想到最终效果。眼球这部分应该用2毫米平缝,才不会导致最终变形。 四、 对布料属性没有了解清楚 在做 “春”时用的是比较粗的麻布,用粗麻布是因为图案本身有一种古典气息,很适合古朴的麻布。图案由抽象元素结合鸟、蝴蝶、树叶,表达出主题“春”的意境。整幅扎染用线来表现,有卷缝也有平缝,中间也穿插了一些点,用来点缀整幅画面。麻布在扎的时候比较好扎,因为布比较粗,抽卷缝线也比棉布的好抽,因为麻布比较挺,在抽线的时候布不会乱动。不过拆线时有点麻烦——线与布的颜色太相近了,所以要很仔细的抽才行。但是,染出来才发现了一个问题——粗麻布上色效果不好,染的咖啡色并不纯,在麻布上颜色很灰,对比不强,导致图案不够清晰,这是很让人失望的一点。另外一种细麻布上色效果就要好的多,不存在这种颜色灰的现象。 五、 两个垂直块面卷缝相接处不好抽 “鸟与树”采用块面卷缝方法与捆扎法,树枝用块面卷缝,小鸟用平缝捆扎,都是面的表现。卷缝法有个好处就是可以接线,不用考虑线的长度够不够,不够的时候再在后面继续卷缝就行了,所以面对错综复杂的树枝,卷缝也可以很好的表现出来。不过在抽线时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树枝交叉的几个面在抽线时,如果面的宽度比较大,抽紧之后就会成为很粗的一条线,那么抽完这块之后,垂直于它的另一个面抽线时就不会在交接处抽紧,因为那条粗线不能够被收紧。最终效果就是,相接处会断开,两个面并没有交叉在一起。不过这个问题并不是很明显,不影响整幅扎染的效果。 刚开始接触扎染,确实很容易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候又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刚刚好扎出了喜欢的纹理;有时候又不是当初想要的那种,需要重新修改。经验不足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经常动手操作,在多做多练之后也能够及时找到问题,避免错误。 扎染是一门传统的艺术,已经经历了两千多年流传至今。并不是我们短短几个月就能掌握的,其精华还需要更深入的去探究,它还有更神奇的地方在等待着我们发掘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