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企业管理 竞争力 信息化 经济管理论文发表 论文摘要:企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力,而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复杂的社会市场信息迫使企业要向多元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当今诸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都有很多的弊端,而消除这些弊端提高企业的竞争里迫在眉睫。本文简要介绍了现在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现状,竞争力的内涵与特征,分析了企业竞争力的构成以及信息技术对现代企业发展的影响,并进一步提出了提高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路,加强企业的竞争力。 Abstract:Enterprise is the main force for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terprises in the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market in an invincible position,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Complex social market information to force companies to diversify and develop in the direc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ny enterprises in today's information-based construction has many drawbacks, the elimination of these drawbacks and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in imminen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esent status quo of China's most enterprises,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ontent and features of the composition of th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the modern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nd further improve their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thinking, strengthe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Key words: corporate governance competitiveness and information 引 言 近几年,我国各类企业在日益成熟的市场环境下迅速崛起,这使得企业间的竞争也如战争般激烈起来。由于国家的基础建设投资迅速增长,以及国际市场需求的拉动,带动了一批大中型制造企业走出困境,迎来了迅速增长。在重型机械、机床等装备制造业,以及重型汽车、工程机械等行业,很多企业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迎来了好年景。例如,一家大型重型机械制造企业2006年的营业额达就到了五年前的五倍。产能不足成为这些企业面临的重大挑战,而前几年效益不好,使得很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有所停滞。在当前企业迅速扩张的过程中,企业内部涌现出了对信息化建设的迫切需求。 企业是由一系列生产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当企业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好地使用这些要素完成某项工作时,企业就拥有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就拥有一定的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的实质就是企业有效使用生产要素的能力。竞争力的形式极其多样,如由掌握某种重要技术专利而具有的技术方面的竞争力,由出色的市场营销经验和高效的市场分销网络形成的市场营销方面的竞争力,等等。对具体企业来说,不是每种竞争力都同样重要,如丰田公司与中间商打交道的经验和能力,就远不及它在汽车发动机方面的专长重要。企业竞争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是由一系列生产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当企业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好地使用这些要素完成某项工作时,企业就拥有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就拥有一定的竞争力。 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通过信息化建设增强其竞争力,充分发挥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是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增强整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基础。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培育基于信息化的企业竞争力,为企业开拓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要建立健全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企业发展的保证机制,为促进企业信息化创造环境和条件。本文针对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重点分析了信息化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1.企业竞争力的概述 代写论文网站 《哈佛商业评论》首次提出竞争力的概念,他们认为“就短期而言,公司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决定了公司的竞争力,但长期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强公司的竞争力”。此观点一提出,就得到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认可。并引起了企业家的高度重视。 竞争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优势的能力。它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新产品研发、售后服务等一系列营销过程和各种决策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独特优势的技术、文化或机制所决定的巨大的资本能量和经营实力。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竞争力主要包括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对外影响能力和应变能力。其本质内涵是让消费者得到真正好于、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产品、服务和文化。其中创新是竞争力的灵魂,信息化的新兴技术更是竞争力的精髓。 尽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竞争力,但对企业竞争力基本涵义的理解却是基本一致的,即企业为生存和发展在争夺所需资源时所表现出的一种综合素质,具体表现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特有的竞争方式,在争夺市场份额、挑战竞争对手,寻找有利地位、扩张经营领域实现经营效益等方面所表现出的一种状态和能力。然而,拥有能力(competence)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使一个企业具有竞争力(competitiveness),能力只是成功完成工作的全部能量(capabihty)。 第一,长期导向,立足于长期绩效,而不是临时性的竞争优势(如降价购买市场份额);第二,可控制性,企业的优异绩效与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的专有性(信息技术、创新能力、营销能力)相关, 而不仅仅是由有利的外部环境导致的;第三,相对性,竞争力是一个相对于同行业竞争者的概念,应采用相对性测量标准;第四,动态性,竞争力是一个由潜能(potentia1)转化为结果(outcome)的动态过程。 企业竞争力促成及获取是当前企业竞争力研究的核心命题。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可以把影响企业竞争力的要素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外部环境因素,包括经济社会及政策环境、所在产业的状况、企业活动与国家的关系、本企业与相关企业的关系、企业活动所处的国际经济关系,这些因素构成了企业活动和成长的环境。 第二,企业内部因素,指企业所拥有的或者可以获得的各种“资源”,可以使企业具有某些优势。这些企业特定因素通常包括财务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社会关系资源、生产力、组织结构、文化、产品与服务、形象与声誉等。 第三,企业家影响力,在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三个层次中,企业家影响力是最为核心的内容,企业家往往决定着企业的投资决策、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形象定位、企业的凝聚力、企业各项管理制度,而这些都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2.信息化建设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 2.1信息化建设的条件 有了稳定、扎实的基本环境,才能进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工程。具体来说,最起码需要保证有以下条件的成立。 (1)信息系统的开发不能孤立,应综合本公司实际需求,对开发的系统应做充分的调研。 (2)信息来源必须是内部的和外部的。对信息的收集、存储、共享、再利用,需通过综合平台来支撑和管理。 (3)网络安全方面。一是利用硬件防火墙和防病毒软件;二是域安全设置、本地安全策略的实施、高级安全防范措施;三是通过管理制度来加强安全性。 (4)建立内、外网站。通过外网及时收集、得到来自互联网的过滤信息之后,经过加工处理变为有价值的信息。外网也是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 (5)终端操作人员需要一定专业操作水平和系统使用能力。 2.2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1)信息化建设要与体制、技术“两个创新”相结合 要通过推进企业信息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引进现代管理理念,对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落后的经营方式、僵化的组织结构、低效的管理流程,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变革。如果不改革传统的管理体制、不整合优化原有的组织结构、不加快转变落后的经营机制、不改造更新陈旧的设备,只是简单地采用了计算机,上了互联网,不仅难以真正发挥信息化的作用,还可能会增加企业成本。因此,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与企业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结合起来,整体考虑,系统推进。一是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互为促进。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其四个方面都需要现代信息技术提供有力的支持,而企业信息化建设,又是以现代企业制度为重要基础的。我们必须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结合起来,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相互促进,提供及时而又准确的资产和生产经营等各方面信息,更好地发挥现代企业制度的先进性。二是促进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优化。要按照企业信息化的要求,调整优化企业组织结构,科学整合企业内部分工体系,精简管理层次,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协作,明确职能职责,增进沟通联系;再造业务流程,提高运行效率,提高企业效益。 (2)企业信息化建设要与加强管理相结合 论文发表论坛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建设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为了加快企业内部信息的交流,提高运行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因此,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与加强企业管理紧密结合,着力提高企业的素质。一是观念要更新。推进企业信息化,难点不是技术,也不是资金,而是观念滞后的约束。推进企业信息化,实质是采用现代管理理念和方式的过程,也是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理念与传统的管理思想、管理观念碰撞的过程。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企业信息化才能顺利推进,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才能尽快建立。二是基础建设要强化。特别是数据管理,是搞好企业管理的重要基础,也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条件。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从数据管理这一最基础的工作抓起,进一步完善企业的计量、检测体系;加强定额管理和标准化管理;建立统一、完整、操作性强的代码编制系统;确保数据采集的高效、真实和统一,从而打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3)企业信息化建设要坚持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提高、完善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这就要求在推进企业信息化时,既要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更要有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坚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兼顾企业当前与长远发展的需要,突出重点,量力而行,立足应用,讲求实效。要从解决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突出问题入手,找准切入点,紧紧围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做文章,实施重点突破,探索走出一条投入少、见效快的信息化建设路子。坚持先进适用、量力而行、系统建设的原则,处理好先进与实用、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选用合适的技术设备和进行网络建设,克服片面强调技术设备、功能越先进越好的倾向。有效整合、配置用好企业现有的信息化人才、技术和装备资源,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其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与此同时,要防止发生抛开现有基础,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现象,进一步提高企业信息化的投入产出效益。 瑞士洛桑管理学院于5月10日发布了《世界竞争力年鉴2007》。根据世界竞争力评价结果,2007年,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在55个国家和地区中由上年的第17位升至第15位。也是自1994年该报告首次收录中国以来,我国排名最前的一次。 根据以上信息可以看出,我国在改革开放的这段时间,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国内企业的努力功不可没,但是各方面的不足和世界上先进国家的企业相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尚未完成。股份有限公司尚不普及是我国大中型企业难以成为现代企业和跨国公司最大的制度性障碍。 最近几年,由于国家的基础建设投资迅速增长,以及国际市场需求的拉动,带动了一批大中型制造企业走出困境,迎来了迅速增长。在重型机械、机床等装备制造业,以及重型汽车、工程机械等行业,很多企业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迎来了好年景。例如,一家大型重型机械制造企业2006年的营业额达就到了五年前的五倍。产能不足成为这些企业面临的重大挑战,而前几年效益不好,使得很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有所停滞。在当前企业迅速扩张的过程中,企业内部涌现出了对信息化建设的迫切需求。 4.企业信息化对我国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企业信息化就是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领域,不断提高信息资源开发效率,获取信息经济效益的过程。企业信息化由于信息技术的大量采用,改进和强化了企业物资流、资金流、人员流及信息流的集成管理,对企业固有的经营思想和管理模式产生了强烈冲击,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的发展与融合,使企业竞争战略管理不断创新,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 4.1推动业务流程重组,促进组织结构优化 传统的组织结构存在多等级、多层次、机构臃肿、横向沟通困难、信息传递失真、缺乏活力、对外界变化反应迟缓等弊端。90年代以后,由于市场竞争加剧,顾客需求多样化、个性化及社会环境的变化,使我国企业面临日益复杂动荡的市场环境,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组织收集、处理、利用信息的方式,从而导致组织形式的巨大变革,推动了业务流程再造(BPR)乃至组织结构的重构。原有的塔型结构为精良、敏捷、具有创新精神的扁平化“动态网络”结构所取代。在这种结构中,一方面计算机系统将取代中层监督和控制部门的大量职能,加强决策层与执行层的直接沟通,使 中层管理的作用大为降低,从而减少了管理层次,削减了机构规模。另一方面,各种“工作小组”将成为企业的基本舌动单位,管理方式从控制型转为参与型,实现了充分授权。这种组织形式通过水平、对等的信息传递来协调企业内各部门、各小组之间的活动,实现了动态管理,不仅使信息沟通畅通、及时,降低对科层的监督协调成本,使市场和周围的信息同决策中心间的反馈更加迅速,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而且极大地调动了组织成员的潜能和积极性,促进了相互间知识和经验的交流,形成学习型组织,从而更好地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 4.2有效降低成本,扩大企业竞争范围 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涉及整个企业的经济活动,它可以直接影响企业价值链任何一环的成本,改变和改善成本结构。首先,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不仅可以使企业降低新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成本,还大幅度降低了对现有产品进行修改或增加新性能的成本。其次,由于柔性制造技术对库存管理具有替代效应,使信息化企业减少了库存量,降低了管理成本。另外,信息技术的应用尤其是迅速发展的电子商务大大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从而形成成本优势。估息化企业成本的下降,其实质是通过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和扩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范围,使企业能以低信息成本实现共享管理戌本,并随着管理规模的扩大形成规模管理效应,从而改变了企业的竞争方式,给企业提供了新的竞争空间,使众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能通过“虚拟企业”这种战略联盟方式赢得起常竞争优势。一般地,虚拟企业是一种由多家独立企业通过信息技术联系起来的临时性网络,网络中各成员充分信任和相互合作,发挥各自的核心优势,共享技术,分摊费用,迅速将共同开发与制造的产品推向市场,一旦市场机遇不存在,该虚拟企业就解体。虚拟企业通过企业间的最佳动态组合,不仅能迅速抓住市场,提供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快速响应复杂多变的市场,而且通过集成各成员企业的核心能力,发挥综合效应,充分利用成员企业现有的资金、技术、设备、人力及信息资源,节约产品开发费用,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在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同时,促进了企业注重专精,培养核心能力。此外,虚拟企业改变了过去企业间你死我活的输赢竞争关系,代之以竞争合作式的双赢关系。合作建立在优势互补基础之上,极大地拓展了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的范围,并通过联盟双方的互相学习,实现单一企业想实现而又难以实现的目标,从而扩大了经营范围,降低了风险。竞争则提高了企业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总之,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虚拟企业这种“战略联盟”组织形式成为可能,实现了以最低的柔性成本对外部需求作出敏捷的组织变化,促进了资源的最佳配置,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竞争力。 一方面,由于Internet的发展,使全球信息获得前所未有的跨地区、跨国界流动。信息的流动创造了无限商机,尤其是随着电子商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广泛应用,缩短了企业与消费者的距离,极大地提高了企业获取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思路的效率,给消费者和企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消费与开拓市场的机会,使企业与供应商及客户建立起高效、快速的联系,从而提高了企业把握市场和消费者了解市场的能力,使企业能迅速将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及时反映到决策层,促进企业针对消费者需求进行研究与开发活动,及时改变和调整经营战略,不断向市场提供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形成不易为竞争对手模仿的独特竞争优势。 信息技术实现了跨越地域的同步信息交换,尤其是随着Internet/Intranet的发展以及各种决策工具如专家系统(ES)、决策支持系统(Dss)、群体决策支持系统(GDss)、电子会议系统(EMS)等的应用,使企业在获取、传递、利用信息资源方面,更加灵活、快捷、广域和开放,人的行为与经营流程组成了一个整体的人机系统,形成信息—— 决策——行为三者高度集成化,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决策者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方案评价选择能力,拓展了决策者的思维空间,延伸了决策者的智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随意性和主观性,增强了决策的理性、科学性及快速反应,提高了决策的效益和效卒。此外,企业信息化不只是计算机硬件本身,更为重要的是与管理的有机结合。即在信息化过程中通过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提高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建立良好的管理规范和管理流程,构建扎实的企业管理基础,实行科学管理,从而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5.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的对策 企业要想兴旺发展,必须依赖于创造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竞争力,而笔者认为更为关键的是围绕着信息化技术所产生的发展模式,具体包括以下一些方面。 5.1开发核心技术 企业应该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这样便如有了一个别人没有的制胜武器,也是自己企业的特色所在。一般来讲、一个企业至少有一个或若干个关键技能和技术,这是整个核心竞争力系统中的主导和中枢,是企业独具的超越竞争对手的绝对优势。正如一个著名的企业家所说:“企业一旦具备了正确的核心能力 ( 指关键技术和技术 ) ,就能够以闪电般的速度推出新产品”,使业务突飞猛进地向前推进。一般来讲、一个企业至少有一个或若干个关键技能和技术,这是整个核心竞争力系统中的主导和中枢,是企业独具的超越竞争对手的绝对优势。正如一个著名的企业家所说:“企业一旦具备了正确的核心能力 ( 指关键技术和技术 ) ,就能够以闪电般的速度推出新产品”,使业务突飞猛进地向前推进。 核心技术包括虽然公开,但受法律保护的专利技术以及一系列技术秘密。 途径大致可分为:(1)雇用专业知识扎实的员工;人员是技术与知识的载体,一切应用的根本,有了优秀的人员资本才识一切的基石。企业应当加强人才的搜罗,例如利用猎头公司寻找优秀的员工,同时去各高校招聘可塑性良好的人才加以培养,以做储备。(2)加强早期开发;这一点是就市场的前景,企业提前作出对策,预先进行产品的早期开发和研究,在产品成熟的时候,较同类其他企业占领市场。(3)不断增强专业挑战;在相同的领域里,想拥有领先的技术和威信,那么就得在专业里有过人之处。对专业领域的研发,对企业在同行业和市场中都会起到先机作用。(4)评价与淘汰。这个是要作好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听取企业基层对企业的建议和看法,同时做好市场调查,全方位剖析自己,错误或者是不良的方面加以淘汰,将企业尽量做到最优化。 5.2建立先进的营销网络 营销网络是通过一定的管理技术将配送中心、营销网点、信息体系和信息系统等联系在一起,形成覆盖较大区域市场的营销网络。是企业推销产品和服务的前沿阵地,其主要功能是产品销售、市场调查、营销宣传、技术支持和市场开拓。营销网络是通过一定的管理技术将配送中心、营销网点、信息体系和信息系统等联系在一起,形成覆盖较大区域市场的营销网络。从企业竞争力的角度分析,企业一旦在消费者中形成了营销网络,将成为后来者进入该市场的壁垒,从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获得超额利润;而后来者只有花费大量的投入与先入企业进行广告和销售网的争夺战,才有可能在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 在选择网络销售渠道时要注意产品的特性,有些产品易于数字化,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传输;而对大多数有形产品,还必须依靠传统配送渠道来实现货物的空间移动,对于部分产品依赖的渠道,可以通过对互联网进行改造以最大限度提高渠道的效率,减少渠道运营中的人为失误和时间耽误造成的损失。 最后,关键是建立完善的配送系统。消费者只有看到购买的商品到家后,才真正感到踏实,因此建设快速有效的配送服务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在现阶段我国配送体系还不成熟的时候,在进行网上销售时要考虑到该产品是否适合于目前的配送体系,正因如此,目前网上销售的商品大多是价值较少的不易损坏的商品,如图书、小件电子类产品等。 入世后,我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国际竞争的大环境。国际经济竞争的洪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能适应这个新环境的企业,就能让国际经济新秩序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条款为我所用,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不能适应这个新环境的企业,就会被各种条条框框束缚手脚而寸步难行、气息奄奄。在这个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中,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决定着企业的兴衰。企业的管理创新,包括管理思想创新、企业组织创新、企业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创新等多个方面。其中管理思想创新,对整个企业的管理创新起着导向和决定性作用。只有管理思想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实现整个企业管理的创新。实现企业管理创新,最重要的是在实现企业制度创新的基础上加强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对企业进行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是增强企业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竞争能力的重要基础。提高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首先要有一个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领导集团,其次,还要有一支精通企业管理的经营管理队伍,最后,还要建立一个能够不断实现企业管理创新的机制入世后,在新的形势和环境下,提高管理创新能力,应当认真做好以下工作:提高适应经济全球化环境的人力资源开发能力;提高适应经济全球化环境的资本经营能力;提高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企业科学管理水平。通过采用国际通行的先进管理技术、管理模式和国际标准体系,使我国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研发、生产、质控、物流、营销、环境管理等系统尽快地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缩小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差距,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为培育WTO环境下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管理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包括企业获得信息的能力、推理能力、决策能力和迅速执行决策的能力,也可以理解为狭义的“企业核心能力”。在一定意义上,企业的管理能力取决于企业是否拥有一支具有特殊组织才能的经理队伍。由于管理能力至少在高管理层次上并不局限于某种产品,因此管理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企业更有效地利用其资产,扩大经营范围,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每一个管理者,都可以说是企业的支柱,管理者能力的高低,直接会影响到企业的前程。 5.4加强研究开发能力 原创性研究开发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开发能力可由企业研究人员的数量和素质、研发投入经费总额及研发经费占企业销售收人的比例等指标来表示。研究开发能力是企业获得持久翻造技术或专利技术,从而获得长期利润的源泉。 首先科研开发的根本是人才,招募和培养科研开发人才是加强此项能力的基础。去对应专业高校和招募所需的相应人才。聘用猎头公司去同类行业寻找优秀人才,同时加强本企业员工的知识培训,以提高企业的综合人力。 其次是加大投入经费,在企业相应专业领域占有先进技术,为企业创造利益努力。科研经费的投入直接影响到科研开发的速度和先进程度,适当的加大经费投入可以使本企业永远站在同类市场的前沿。 再有就是增加信息收集,让企业对世界同类企业的先进技术有所学习了解,增加本身专业领域的实力,更好的对研究开发服务。这一点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前两点,正确而新鲜信息数据的获得有时候能瞬间扭转企业亏损局面。企业应注意电视,报纸杂志,互连网等各个媒体的信息,雇佣人员做市场调查等,同时要学会祛除无用信息,及时发现有用信息,这样才能体现信息收集的价值。 总 结 综上所述,企业信息化借助各种信息技术,通过对企业内外的信息集成和综合利用,可在各个方面全面地提高企业竞争力。尤其对我国企业而言,企业信息化更具有如下两方面特别含义: (1)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还正处于工业化阶段。因此,我国企业完全可以利用“后发优势”,充分借鉴、利用发达国家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积累的技术、管理方法和经验,高定位地实施企业信息化工程,实现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相促并进,“信息化以工业化为基础,工业化以信息化为动力,实现企业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从而在更高层次上提高企业竞争力。 (2) 90 年代初,我国经济体制开始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相应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管理模式和运行体制再也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必须通过以“改革、改组、改造、加强管理”为内容的“三改一加强”来实现企业改革。而企业信息化无疑为我国企业实现“三改一加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提供了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因为,企业信息化不是简单的自动化,更不是自动化系统的引进,强调的是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体制,尤其是企业信息化中所融入的MRPⅡ、CIMS、ERP 以及供应链管理等思想与技术,实质上都是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和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所代表的不仅仅是管理手段的升级,更重要的则是管理思想的创新。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讲,企业实施信息化工程的本身就是一场深刻的改革。“三分技术、七分管理”,企业信息化需要相应的管理体制与之配合,它的实施必会促进企业组织机构有计划地调整与重组,实现组织机构“扁平化”,也会促进管理制度合理地革新,使营运模式由传统的“纺锤形”转向“哑铃形”,从而促进企业全面转轨、改制和各方面综合素质提高。 参考文献 [1] 徐志坚著.信息系统与公司竞争[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 郭萍,翟秀文.信息化与企业竞争优势[J].北方经济,2001(7). [3] 杨梅枝,蒲清泉.信息化是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J].当代思潮,2003 [4] 张海霞.浅谈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误区.科技创业月刊,2004(7). [5] 冯英健.信息化与企业经营战略演变【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 [6] 胡字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考【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7]张勇,张玉忠,李宪印; 跨国企业组织间冲突策略选择与案例研究 [J];商业研究; 2006年24期 [8]李姝; 广西大中型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状况评析 [J];桂海论丛; 2006年03期 [9]胡跃; 从人力角度论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J];; 2006年02期 [10]周永红; 自主创新:构建西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J];商场现代化; 2007年02期 [11]郑文生,郑亚琴; 基于核心竞争力培育的物流外包战略 [J];商品储运与养护; 2005年05期 [12]徐仲年; 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品牌战略 [J];商场现代化; 2006年22期 [13]张春玲; 浅析山东省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J];职业圈; 2007年11期 [14]杨剑,王国良; 施工企业如何培育核心竞争力 [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年02期 [23]DAS T K, TENG Bing Sheng; A resource-based theory of strategic alliances [M];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0年 [24]Van de V liertE,,and EuwenmaM C; Agreeabl-eness and activeness as components of co-nflictbehaviors[J] [M];Journal of Personalityand SocialPsychology; 1994年 [25]C. K. Prahalad, Gary Hamel;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M];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年 [26]R ichard A Cosier and Thomas L Ruble; Rese-archon Conflict-Handling Behavior:An Ex-perimentalApproach[J]. [M];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81年 [27]Cheung, Steven; The Contractual Nature of the Firm [M];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8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