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兴科技逐渐的应用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且,由于其本身功能的强大,逐渐的为人们带来了相当多的便利,例如本文所提及到的无线网络技术就是在近些年来逐渐发展出来的一项新兴技术,随着不断的完善与革新,该项技术已经被我国大部分的人们所接受,然而,该项技术的功用却不仅如此,在我国的一些工业领域,甚至是交通建筑领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基于此,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法,针对无线网络技术在交通系统中(高速公路监控系统)的重要应用展开研究,以其为我国的交通系统升级与优化,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 无线网络 公路监控 应用 前言: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高速公路其自身的交通运行功能起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作为重要的交通系统之一,其自身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着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同时,作为我国重要的发展项目之一,在对高速公路交通系统进行创建时,需要充分的考虑其各个部分的性能优势,特别是高速公路监控系统部分,更是整个交通系统的重中之重,不仅承载着监督、协助指挥等重要作用,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犯罪、打击犯罪,所以,对该项系统与无线网络技术相结合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无线网络技术的简介 就现阶段而言,网络技术已经逐渐的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当中,通过调查得知,目前在我国,使用网络人数已经占到我国总人数的60%,相比较科技发达的美国而言,仅仅是少了0.02亿人,在世界上的排名已经名列前茅。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前提背景下,现代社会中又出现了无线网络这一具有时代代表性的名词,从最初的有线网络到现如今的无线网络,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史,但是对于无线网络技术来说,其自身的优势有很多,因此对于它的应用在各个领域当中都有所涉及。其自身的主要内涵也逐渐的被人们所发掘,之所以被称之为无线网络,主要是由于其自身的连接方式并不需要线路或者是端口来进行,是通过网络信号发射器对网络信号进行发射,由网络信号接收器进行接收,完成指令,并将相应的网络信息反馈给中心控制平台的一个过程,在高速公路监控设备当中,就是采用这种方式进行设备的控制 [1]。 二、高速公路监控信息传输中无线网络技术的应用 2.1 无线网络信号发射器的指令作用 在高速公路的监控信息传输过程中,指挥平台的指挥人员通过计算机系统将需要指挥的具体内容进行设定,把具体的指挥命令,转化为数据信息通过网络信号发射器,将这些指令数据发送给高速公路监测设备接收器,完成指令数据的传输,并且通过指令数据接收器进行接收,通过翻译器进行指令的翻译,将指令还原出来,达到指令的传达整个过程。 2.2 无线网络信号接收器的调控作用 所谓的无线网络信号接收器的调控作用实际上指的是当高速公路监控系统完成指令数据的接收与翻译后,相应的指令调控设备,会对指令所涉及到的各个部分进行严格的调控,例如完成监控设备的转向过程中,中心控制平台会通过计算机系统将“转向”指令信息进行传输,指直到传达给无线网络接收器后,这些“转向”指令信息开始发挥作用,会对转向系统发出指令,进而完成整个转向动作 [2]。 2.3 无线网络信号发射器的反馈作用 无线网络信号发射器的反馈作用,在整个高速公路监控系统中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指令传达,完成调控并且进行反馈后,才能够让中心控制平台了解到具体的控制情况,了解其设备的反映效果,在整个无线网络信号发射器的反馈装置中,主要分为两方面内容,第一方面内容是对于指令的完成情况进行反馈,第二个方面是对于高速公路监控系统设备的故障情况进行反馈,当故障产生时,相应的系统会停止运转,这个时候,故障反馈系统会完成检测,找到故障,并将故障信息通过无线网络信号发射器反馈给中心控制平台,这样一来就能够及时的进行检修与维护,进而保证高速公路监控系统能够时时都在运转,监控人员能够及时把控所有高速公路动向 [3]。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的高速公路监控系统已经逐渐的将无线网络技术融入其中,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缺少一定的经验,导致该技术在各个部分的应用,还存在着一些小的瑕疵,这就需要在不断地完善与革新的过程中多多吸取国外先进的技术经验,打好基础,找到在该项研究任务中的重点,切实的对各部分呈现出来的问题,进行一一的解决,保证在整个高速公路监控系统的升级与优化过程中,能够做到面面俱到,让我国的高速公路监控系统能够达到国际水平,更好地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而服务。 参 考 文 献 [1] 姜恩华 , 窦德召 .PacketTracer 软件在无线网络技术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10:88-90+99. [2] 张文昌 , 刘志国 , 谭树林 , 高振海 . 无线网络技术在卫生装备中的应用与展望 [J]. 医疗卫生装备 ,2009,11:39-41. [3] 欧卫红 . 浅谈无线网络技术教学中 PackerTracer 软件的应用 [J].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4,20:61-62+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