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期刊大全 > 教育期刊 >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作者:吴想祥 日期:2019-04-04 09:48 来源:未知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也是衡量儿童智力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因为思维是学生获得新知识、进行创造性学习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我们在课堂中应该自觉、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从问题着手,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
心理学认为,思维通常是从发现问题开始发生的。“有疑才有问,有问才追究”。古人也有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老师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启迪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恰当的提问,能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趋向性发展。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创设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教学问题,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颗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如:在教学“数学广角——集合”
时,我在课堂导入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悬念型的问题。因为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持续的作用,使你一时既猜不透、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下。如:在教学“数学广角——集合”时,我在课堂导入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有两个妈妈,带两个女儿去看电影,他们只买了三张票,为什么她们全都进去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学生一看问题是抓耳挠腮,各种猜测和想象,这样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欲望,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大门。
二、教会学生逻辑思维的方法
当学生的思维活动积极调动起来以后,如何把他们引向纵深发展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儿童迅速而有效地学会逻辑思维的方法,诱发他们对问题的钻研和理解,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发表自已的见解,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如:在教会学生连乘的方法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9×25×4= ?这一道题是要求9、25,4三个数的积,常规的方法是由左往右依次相乘,先计算9×25,得出结果后,再和4相乘,最后得出答案。在学生按以上方法得出结果之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那位同学还有更好、更快的算法呢?这时学生开始思考起来,由于乘法有a×b×c=c×b×a的性质,所以这道题从右边开始,也是正确的很多同学就找到这种更好、更快的方法。而且更简单了,从右往左可先得出25×4得100,计算更为简单。通过这道题的设计,能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抓住问题实质,并朝这个方向进行思考,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相应提升,也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因而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三、注重启发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充分运用提问的这种形式,激发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创设给学生设疑问难的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自主置疑,自行探究,打破师问生答的传统教学模式,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体现教师从知识的传导者变为学生掌握知识的促进者,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如只出示例题的条件,问:你们能提出更多的数学问题来吗?例题条件:“甲数是80,乙数是20”,让学生自己来提出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学生就提出了以下问题:(1)甲乙两数共有多少?(2)甲数比乙数多几?(3)乙数比甲数少几?(4)甲数是乙数的几倍?(5)乙数是甲数的几分之几?(6)甲数比乙数多几分之几?(7)乙数比甲数少几分之几?……一个个问题提了出来,问题有简单的,有复杂的,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参与讨论,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都有学数学的机会。在这里,老师的提问激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特别是那些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都能参与提问及学习讨论,改变了“老师带着自身的知识走向学生”
的传统模式,让教师带着学生去共同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当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方法还有很多,在具体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灵活地运用,根据教学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地采取多种渠道去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湖南省道县白芒铺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博深论文网 苏ICP备06011074号
论文投稿咨询电话:18602588568,在线咨询:论文发表-论文投稿-发表论文86099078,论文投稿:bosslunwen@126.com
本站点提供如下服务:论文发表 发表论文 论文投稿 职称论文发表 学术论文发表
徐州市夹河东街牌楼市场3号楼三层南区7#、8#、9# 本网站隶属于-徐州市辰博教育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