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是学生可以出错的地方,学生出错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曾几何时,课堂追求完美,老师一提出问题,学生立刻就能对答如流。这种流畅的教学模式往往被视为最成功的教学之一。
曾看到这样一篇文章:某科学教育团到某城市访问,希望听一堂科学教育的公开课。接待人员安排了所有名的重点学校为他们开了一节课。任课老师是一位优秀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清晰教学方法灵活。教师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师生互动,气氛热烈,教师语言准确精炼,教学时间安排精当,当老师说:“这节课就上到这”时,下课铃正好响起,顿时掌声雷动可是几位客人却没有表情。当接待者请他们谈谈观感时,他们的回答出乎大家的意料。他们反问:这节课老师问问题学生答问题,既然老师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这堂课还上它干什么?这种看似流畅成功的教学,却忽略了现象背后的深层追求,学生通过这节课到底有多少收获?
再看这样一个案例,有位老师在教学物体间的上下位置关系时发生了这样一幕:师:谁能说说眼睛、鼻子、嘴巴谁在谁上面,谁在谁下面?生:眼睛在鼻子上面,鼻子在眼睛下面。师:你真聪明,谁还能再说说?(学生纷纷举手)生:鼻子在嘴巴上面,嘴巴在鼻子下面。生:鼻子在嘴巴上面,又在眼睛下面。(本节课的难点学生说的非常完整。)
师:你说的太好了,你真棒。一名学生突然站起来,大声说:
“老师,他说错了,一点也不棒。”师(诧异):为什么?你说说看?
生:有时候鼻子在眼睛上面,嘴巴也在眼睛上面。学生立刻哄堂大笑,老师有些无所适从;师:什么时候?生(很认真):拿大顶的时候,我和爸爸经常玩。学生笑得前仰后合,课堂秩序有点乱。
师:(嗔怒)捣什么乱,坐下。
看似捣乱,其实是学生真实的数学感受,这种感受是学生自主思维的结果,瞬间创新灵感的进发。遗憾的是老师为了统一答案,统一观点无情地扼杀了学生的发现。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谁不允许学生犯错误,谁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学习首先是从问题开始的,是在错误中收获的。没有错,也就无所谓正确。出了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出了错不予关注。其实机智和智慧就是在“出错”
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形成和积累的。
回过头来,反思我们自己的教学,为了达到流畅的效果,精心设计教案,层层铺垫,绘声绘色地讲解,按照老师预设的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教学。对于教学中学生的节外生枝或是答错的问题,要么惟恐避之不及,要么一棍子打死长此以往,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学生却能“心领神会”。学生完全按照老师的思维回答着老师提出的看似挺有“启发性”的问题,课堂中的质疑和另类基本消声遁迹,教学过程看似流畅,却无法激起学生心底的学习热情,成绩看似不错,却失去了创造的灵性与活力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人。老师的一切教学活动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这种流畅的教学不等于学生的发展,它有可能成为妨碍、阻滞、甚至是摧残学生发展的力量。只有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和活动机会的教学,才会使学生获得积极、深层次的体验,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要想做到这些,认真审视错误这种教学资源,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契入点。如果老师真正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么就应该换一种态度对待学生的错误。追究出错的原因,得学生对原有知识基础认知水平的真实把握;宽容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依据,可以换得一片创造的天空。
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这就直接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经历,不同的思维方式,因此在学习中出错,是学生的权利,人人学不同的数学就充分考虑了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是永远存在的。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思考解决问题,要允许学生在同一问题上多次出错。针对出现的错误,老师不必直截了当地去纠正,可以装点糊涂,卖点关子,不动声色地给学生提供:“自我反省,自我否定”的机会。历数课堂精彩瞬间,无一例外都把错误演绎成一朵美丽浪花,名家大师更是善于捕捉这类浪花,把它们当做宝贵的鲜活的课程资源,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纠正错误,使错误的正面价值达到最大化。正确,有时可能只是一种模仿,错误绝对是一种经历,老师对错误宽容而不是纵容的态度,能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