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创新”是学校教育主体,通过新的创意、新的构想、新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新的教育技术和手段,对原有不合理的理论观点、思想方法、技术手段的突破和超越,在学校变革与发展中更有效地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学校教育创新要求学校教育主体不再是简单重复性工作,而是转向独特性和创造性的工作,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学校实现超越常规的发展。
没有内在动力的激发,学校难以产生创新的欲望与主观能动性。在一所学校内部,总有个体会有较强的发展与创新的动力,但是这种个体的动力并不代表整个学校的内在驱动力状况;有的学校内部,在领导管理层面可能会有较强的创新动力,但不一定能转化为学校全体员工的创新动力。学校教育创新的内在力量来源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不同的学校在发展中会选择不同的行为方式?探析学校教育创新的内在驱动力,对于构建富有变革力和创新力的学校教育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从三个方面阐述:
一、激励制度:创新动机的激发与维持
在访谈中,多数校长表示,在学校众多的制度中,激励制度尤其重要,激励制度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学校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个体心理与行为的角度分析,激励是指借助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外在事物,激发个体的动机,使个体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调动个体的积极性。运用到管理中,激励是组织对个体工作行为的有效激发,是促进和改变个体工作行为的手段。需要是激励的基础,当个体产生某种需要时,心理上就会产生不安或紧张的情绪,成为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心理学上称之为动机。动机直接推动并维持个体的行为以达到一定的目的。激励对一个人的工作成绩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在能力一定的情况下,动机激发程度越高,工作成绩越大。
在人们的常识中,谈到激励首先想到的是工资,认为工资高,工作积极性必然就高。事实上个体的需要是复杂多样的,除了物质层面的需要,还有合群的需要、成就的需要等等。依据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关于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的界定和分析,传统的激励,如薪金的激励,能够消除不满,防止问题产生,但不满意消失以后,只有激励因素才能有效地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我校在学校发展初期存在多种问题时,首先需要从保健因素的改善来消除个体的不满意,使学校工作步入正常秩序。但是在学校后续的创新发展中,学校制定激励制度应该了解教师个体各种层次的需要以及满足何种需要将形成更大的激励。
就我校的实际情况看,将教师的绩效工资留在年度末发放,就是一个较好的举措。学校教育工会制定教师绩效考评方案,征求广大教师意见,最终依据方案对每位教师进行绩效考评,拉开了一定距离,做到“优劳多得”,解决了平均分配、劳逸不均、优劣不分等老大难问题。实践证明:实行结构工资制,激发、活跃和增强了学校的内部动力,使学校各项工作逐渐恢复了正常,步入了合理、有序、健康发展的轨道。
二、目标内在化:学校价值目标系统的认同
学校的价值目标系统决定着学校长远发展的方向,对学校教育的创新发展起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也在观念和行为两个层面上实际影响和制约着学校教育创新的现实过程。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将目标称为“引拒值”,正的引拒值具有吸引力,负的引拒值具有排斥力,所以人的行为不单是由于内在需求和紧张的推动,而且还由于目标本身的吸引(或排拒)。人生活和工作的一个重要动力,就是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奋斗。
在学校教育创新过程中,目标往往是由学校层面提出的,学校的价值目标是否被教师所认同非常关键。只有把学校的目标转化为个人的目标,才能对个人的行为起到激励作用。如果学校价值目标系统在教师眼中只是学校文件中的文字表述或者是耳熟能详的口号,没有获得教师群体真正的共鸣与认同,学校很难进行创新发展。相反,如果学校的价值目标系统与教师个体的追求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学校与教师个体共同期望达到并为之奋斗的目标,学校创新发展就会获得巨大的动力。
教师把学校提出的目标转化为自己个人的目标就是目标的内在化。目标的内在化是自觉地接受目标,即把学校的目标变成个人自愿努力要达到的目标,只有自觉接受的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工作动机,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多数学校在制定了学校发展目标之后,并没有思考如何使发展目标获得教师群体的普遍认同,这种情况收效甚微。
一所成功的学校,必定形成一种良好的群体环境,用一种共同的价值观来熏陶全体教职员工,增强凝聚力,减少内耗力,形成健康的群体规范,引领学校的发展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独特的学校文化与学校精神。
三、“超凡魅力”:优秀领导者的影响力
领导是指引和影响个人、群体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某种目标的行动过程,致力于实现领导过程的人就是领导者。领导者要帮助个体、群体和组织达到目标。领导者的领导风格、领导行为及其自身素质,在所有的组织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人们常常把领导者和管理者当作同义词,实际上两者是有区别的。我们把组织中对他人具有影响力的个人称为领导者,而把领导者和所有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统称为管理者。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共同课题,各个学校都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努力寻求着实现更大发展的道路。在我们的教育体制没有足够完善的背景下,一位好校长确实就是一所好学校。一个好的校长能够在体制允许的范围内,找到学校个性发展的路径,并且把个人对教育、对学校生活的理解融入其中,使一所普通的学校得以超越体制化时代千人一面的模式,而显现独特的精神气质。好校长不仅为学校发展绘制蓝图,更重要的是奠定了学校发展的精神起点。
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现阶段,不同的学校面临着不同的挑战与机遇,学校发展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结构和非均衡特征。从长远来说,自主创新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提高自身竞争力与保持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创新发展过程中,学校创新的内在驱动力是最主要的动力因素,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学校应该充分挖掘自身的动力因素,实现超越常规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子明.管理心理学辞典[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5.
[2]殷智红,叶敏.管理心理学[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7:81.
[3]车文博.充满张力的生活空间勒温的动力心理学[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36.
[4]裴娣娜.论我国学校教育创新研究的问题域[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6):5-7.
[5]刘铁芳.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J].当代教育论坛,2007(4):103-104.
|